“一芯難求”:儲能電芯企業訂單已排至明年
2025-10-11 09:53 來源:證券日報 編輯:礦材網

 近期,我國儲能行業迎來技術突破與市場需求爆發的雙重利好。在技術方面,據中國科學院10月9日官網消息,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團隊等在全固態屬鋰電池固-固界面接觸研究上獲得新進展;在市場方面,儲能電芯的需求猛增,企業訂單排至明年,項目中標規模也同比大幅增加。


 “儲能電芯‘一芯難求’,緣于全球需求爆發、供給端響應相對滯后等因素。”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以來國內儲能需求超預期,新能源全面入市拉大峰谷電價差,儲能項目商業價值凸顯。


儲能需求爆發式增長


 今年以來,儲能需求爆發式增長。東吳證券研報顯示,2025年前8個月,國內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75.9GWh,同比增長42%;同期儲能EPC招標規模達116GWh,同比增長約40%。


 “結構性短缺進一步加劇了儲能電芯的供需矛盾。”中國電子商務專家服務中心副主任郭濤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314Ah大容量電芯作為2025年新招標項目及海外供應的主力軍,成為市場主流,但由于客戶提前鎖定產能,部分企業無法再新增訂單,這一現象直接推動儲能電芯報價提升,市場對電芯廠商的關注度也隨之飆升。”


 政策層面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支撐。2025年2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明確,“強化改革與優化環境協同,堅決糾正不當干預電力市場行為,不得向新能源不合理分攤費用,不得將配置儲能作為新建新能源項目核準、并網、上網等的前置條件”。9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新型儲能規模化建設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年)》。方案總體目標提出,2027年,全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1.8億千瓦以上,帶動項目直接投資約2500億元,新型儲能技術路線仍以鋰離子電池儲能為主,各類技術路線及應用場景進一步豐富,培育一批試點應用項目,打造一批典型應用場景。


 “這一系列政策推動行業從‘強制配儲’向‘獨立儲能’轉型,而獨立儲能作為電力市場獨立主體,具備多元化收益來源,對電芯質量的要求更高,這進一步加劇了優質產能的供需失衡。”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北京科方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研究負責人張新原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分析,這種“一芯難求”的格局已對儲能產業鏈產生顯著影響。上游磷酸鐵鋰正極、涂覆隔膜需求激增;中游集成商“搶芯”;下游戶用、工商業儲能漲價,帶動全鏈條景氣度攀升。


 “全球需求的增長,進一步加劇了電芯供應緊張局面。”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會秘書長、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CESA儲能應用分會產業數據庫統計,2025年前6個月,中國企業新獲199個海外儲能訂單/合作,總規模超160GWh,同比增長220.28%。


 東吳證券研報預測,全球儲能電池需求2025年達到521GWh,同比增長60%,而產能釋放有限,全行業產能利用率高達80%至90%,一二線持續滿產,預計儲能電芯緊缺將持續至2026年下半年。


產業鏈上市公司訂單飽滿


 面對市場機遇,國內儲能企業紛紛調整戰略,加大對儲能業務的投入。9月份以來,多家上市公司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自家儲能產品處于滿產狀態,訂單飽滿。


 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在互動平臺稱,公司儲能電池訂單較為飽滿,目前處于滿產狀態。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也在互動平臺稱,公司儲能電池已穩定供貨于國內外客戶,現階段公司儲能訂單飽滿,排產緊張,未來隨著產能不斷擴大,利潤空間將進一步得到改善。


 江西贛鋒鋰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儲能電芯已實現規模化量產,并與多家行業頭部企業建立長期穩定供應合作,目前公司的儲能電芯產能也已滿產。在當前儲能需求爆發的背景下,公司憑借一體化布局保障對客戶的穩定交付。


 國軒高科股份有限公司9月份在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提到,上半年,公司儲能業務增長穩健,國內外斬獲多筆訂單,新場景孵化初見成效。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儲能上市企業應在技術上聚焦原創性創新,攻堅大容量、高安全電芯等核心技術,以柔性生產適配迭代需求,避免落后產能沉淀;同時加強上下游協同,共建數據平臺。


上一篇:NASA明確在火星上發現新的生命跡象

下一篇:美聯儲“褐皮書”:加征關稅拉動美國物價繼續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