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和青瓷是一種東西嗎?

匿名用戶 | 2017-05-23 07:18

全部答案

(共1個回答)
  •   【瓷器】青花瓷
      [編輯本段]
      一、概述
      [編輯本段]
      青花又稱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后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鼎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紅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二、青料
      [編輯本段]
      (一)蘇泥麻青
      即蘇泥勃青、蘇勃泥青、蘇麻離青等.其名稱的來源,一說是來自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這種鈷料的產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薩村,村民們認為是一名叫蘇來曼的人發現了這種鈷料,故以其名字來命名此料.另一種說法是,蘇泥麻青應為蘇麻離青,是英文smalt的譯音,意為一種藍玻璃.此料屬低錳高鐵類鈷料,故青花呈色濃重青翠,有“鐵銹斑痕”,俗稱“錫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樂、宣德官窯所用青料均是這種,產地均在古波斯或今敘利亞一帶.
      (二)平等青
      又稱陂唐青,產于江西樂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時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穩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時.
      (三)石子青
      又稱石青,產于江西高安、宜豐、上高一帶.此料單獨使用時,青花發色灰暗甚至發黑,明清二代民窯普遍采用此料,官窯則用于與回青調和使用.
      (四)回青
      有產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種說法.此料發色菁幽泛紫,若單獨使用則渾散不收,故多與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萬歷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發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設色(勾勒輪廓),筆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稱浙青,產于浙江紹興、金華一帶.國產料中以浙料最為上乘,其發色青翠,明代萬歷中期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六)珠明料
      產于云南宣威、會澤、宜良等縣,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發色明麗純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國產鈷料多屬高錳類.
      (七)化學青料
      即用化學制品氧化鈷配制的青料.發色紫藍、純粹、濃艷,但輕浮而缺乏附著力,價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三、款識
      [編輯本段]
      我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贊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
      (一)紀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寫、刻、印等方法標明瓷器燒造年代的款識,稱為紀年款.我國古代瓷器款識,以紀年示為主,紀年款又分帝王年號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號的干支款兩類.明代永樂年間,在青花瓷上開始出現紀年款,篆書字體飄逸流暢,邊飾蓮瓣紋.宣靖款端莊剛勁.成化款鐵劃銀鉤,釉面有云蒙氣.嘉靖款筆畫粗重,勁中藏秀.前人曾將明代紀年款歸納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五句話.清代康熙款字體工整,青花料色明麗.雍正款楷書蒼勁有力,格式講究.乾隆、嘉、道光款多為篆體,字體排列緊密,猶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識中“江西瓷業公司”款較多,楷書秀逸,其中還有英文款識“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標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體草率.書寫得很隨意.
      (二)吉言款
      書寫含有吉祥寓意的詞句,民間青花瓷上常普遍見到.字體多為行草,瀟灑飄逸,一氣呵成.“福壽康寧”、“長命富貴”、“萬福攸同”等語句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書寫在瓷器上,作為私家收藏的標志.有“浴硯書屋”、“若深珍藏”、“白玉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四)贊頌款
      寄托了陶瓷藝術對瓷器的喜愛之情,如“玉石寶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歷史悠久,是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潔白光潤,“玉”就只能屈居為“弟”了.
      (五)紋飾款
      又叫“花樣款”,以簡練的圖案裝飾器底,為民間青花瓷的特色款識,與篆刻中的“肖形印”有異同工之妙.圖案有博古圖、暗八仙、八吉祥等.紋飾款中的“豆干款”為菱形框架結構,猶如現代建筑中的高樓大廈,是民間作坊的記號,又叫“花押”.
      四、各時期青花瓷器的特點
      [編輯本段]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于青花瓷的濫殤期.現在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余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并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艷,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
      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余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并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后,并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我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于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后一處的較淡.發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并無直接的延續關系.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并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蕩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云、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號”,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云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云;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相關鏈接:元青花瓷
      (四)明清青花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制作嚴謹、精致;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青花發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象.紋飾布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但許多細節已有變化:如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紋表現;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輔助紋飾的如意云頭由元代的三階云改為二階云;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碗、小盤多繪云氣紋,僅繪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未出現年款,帶款的器物也極少.
      相關鏈接:明洪武青花瓷
      2、永樂、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蘇泥勃青為主,多見“鐵銹斑痕”.也有部分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發色也相當好.器型有盤、碗、壺、罐、杯等.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非漢文化的器型,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致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兩朝的器物相比,永樂的器型較輕薄、秀美,青花發色較濃艷、鐵銹斑痕更重,紋飾較疏朗,描繪更細膩,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宣德器器體較厚重,紋飾較緊密,底釉略泛青,帶款器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說.總的說來,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影響廣,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說.
      相關鏈接:明永樂青花瓷、明宣德青花瓷
      3、正統、景泰、天順(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動蕩、天災人禍等因素影響,導致了經濟的衰退.而且從正統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樣瓷器”,故這一時期瓷器數量較少,被稱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總的說來,此期器型主要還是瓶、罐、碗、杯、盤等幾類.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蘇青”.青花發色有的濃艷,與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與成化器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體較厚重.底足修削不細膩,有敦厚感;多見淺寬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現象,有的見火石紅.正統時的瓶、罐器口為直頸形,與宣德器一致;天順時的則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闊形,與成化時相近.瓶、罐的身體均是豐肩、圓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較宣德的修長.紋飾以一筆點劃為主,有人物、花卉、龍鳳、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畫大片云氣紋.瓶、罐邊飾喜畫海水紋或蕉葉紋,其蕉葉中梗留白,葉面較寬大,像小樹一般.款識正統的是福字款;景泰開始款識從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還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順有紀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處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發色淡雅.弘治晚期與正德則發色灰藍.但此期也有個別器物發色濃艷,有鐵銹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紋飾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畫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嬰戲、龍穿花等.花葉似手掌撐開狀;葉子多齒邊,花葉均無陰陽正反;魚藻的水草飄似海帶;山石似鑰匙狀無凹凸感;邊飾較簡單,碗、盤、杯等口沿、圈足僅用弦紋裝飾;龍多為夔龍,鼻子長長的像象鼻;十字寶杵、阿拉伯文等伊斯蘭教內容的紋飾多見.胎質細膩潔白,釉極細潤有玉質感,但稍微發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盞托、盤、杯、碗等,爐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爐.款識除“天”字罐外,還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單、雙行款;圖記款主要有方勝、銀錠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與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纖巧柔和.后期與正德器接近.花葉紋細而密,梵文圖案增多,龍紋纖細柔和,人物灑脫.款識為六字、四字楷書款都有.
      正德仍用國產料,前期用平等青,發色灰藍.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暈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質、釉質與弘治接近,氣泡密集.深腹碗、帶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見大器.紋飾常見的有鳳穿花、魚藻、獅子繡球、庭園嬰戲、樹石欄桿、蓮托八寶等,繪畫較弘治的粗.碗盤底心下蹋,碗出現雞心底.器底多見窯紅、粘砂、跳刀痕等現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書款,個別用“造”字.
      相關鏈接:明成化青花瓷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慶(1567—1572)、萬歷(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時間最長,故此朝的器物發色不盡相同,早期的與正德器相近,發色灰藍.但此期獨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紋飾除傳統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紋飾大量增加,如云鶴、八仙、八卦、道家八寶等.花組字為獨具特色的紋飾.此外還有嬰戲、高士、魚藻圖等.嬰戲圖的娃娃頭前額突出明顯.胎、釉均是小器細、大器粗.大器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圓下方式葫蘆瓶等異型器多見.朝珠盒為此朝獨特器型.款識“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書“金錄大醮壇用”為祭祀用器.還有東書堂、東蘿館等堂名款.
      隆慶朝由于時間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帶年款器則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穩定、純正,藍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厲害).紋飾與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為主,胎、釉較細膩.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窯器的款識有“大明隆慶年造”和“隆慶年造”兩種,不見“制”款;民窯器款有“隆慶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語款有萬福攸同、福壽康寧等,頌語款有富貴佳器等.
      萬歷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紋飾除傳統的外,還流行錦地開光紋飾;紋飾布局繁密,主題不清;另外福祿壽字為紋飾的也多見.瓶類較多見鏤空、套活環等工藝.器型除傳統的外,新出現了壁瓶.胎質較粗,釉白中泛青.款識多見“大明萬歷年造”,也有“大明萬歷年制”、“萬歷年造”;多偽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總的來說工藝水平較前退步.
      6、明末天啟(1620—1672)、崇禎(1628—1644)時由于政治動蕩,導致百業凋敝,陶瓷業也蕭條冷清.天啟十九年以后朝廷即無下令造官窯器,因此天啟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啟年制”為主,也有“天啟年制”款.民窯器中各種圖記款、堂名款、吉語款、頌語款增多,如玉堂佳器、萬福攸同等;多偽托款,有永樂、宣德、成化、天順、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偽托天順款的惟有天啟.紋飾仍以傳統紋飾為主,但道教內容的紋飾較萬歷時少,畫意粗率.此期的紋飾較疏朗,生活氣息較重.胎體厚重、胎質粗松、器形不規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時代特征.
      崇禎無官款器.器型不多,以缽式爐多見,此外還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發色粗者多暈散、精者穩定.紋飾圖案除傳統題材外,高士圖尤其多見.嬰戲圖小孩頭大腳小比例不諧調.山水人物圖(高士圖)中秋草、括號云、小太陽等為典型特色.胎質粗疏.釉白中閃青,有的發灰.
      7、清初順治(1644—1661)朝時間不長,但卻是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為后來康熙時期的巔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順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器型較少,主要有爐、觚、瓶、大小盤、碗、罐等.胎體總的來說較粗糙,大器如爐、大盤、觚等胎體厚重,小器如小盤、碗等胎體則較輕薄.但也有個別器物胎質細膩、致密的,可見糯米狀.底釉多白中閃青,有的還略顯泛灰,釉層稀薄.青花料應是浙料和石子青兩種并用,致使發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藍.其中爐的青花發色多顯青翠,其它器物的發色多顯灰藍.紋飾多見花鳥、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獸、瑞獸、芭蕉、云氣等.大盤喜歡在口沿處畫一青花線圈,再在圈內畫主體紋飾;小盤多在盤面一側畫一片梧桐葉,另一側書“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等相近的詩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歡用青花線作紋飾的分隔.畫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線描相結合.繪畫筆調隨意,雖然比晚明時工整,但仍未見康熙時的嚴謹、細致的作風.畫面布局較豐滿,尤其是大盤、罐、瓶、觚等類器物.開始出現皴法和濃淡色階的變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盤、碗、罐等底部多見縮釉點,底足粘砂較常見.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窯器多、官窯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相關鏈接:清順治青花瓷
      8、康熙(1662—1722)朝時間跨度長,器物類型豐富,工藝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發色前期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藍、明快亮麗.畫法早期以單線平涂為主,氣勢粗獷;中期以后則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繪畫精細,并以青花色階(即所謂“青花五彩”)而備受推崇.紋飾題材多樣,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詩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時代特點的是冰梅、耕織圖、刀馬人、雙犄牡丹等.圖案留白邊較其他朝明顯.胎致密細白,呈糯米糕狀.釉硬,與胎結合緊密,見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閃青,中期以后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觀賞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蓋罐、鳳尾尊、花觚、象腿瓶、筆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極強的時代特征:琢器多二層臺底;筆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兩邊斜削的較尖的“鯽魚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圓潤的“泥鰍背”底;大盤類多雙圈底,這種底從明末和順治時出現,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識種類多樣,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書,中期以后各種堂名款、圖記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偽托款也較多見,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相關鏈接:清康熙青花瓷
      9、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時期青花器多仿明永樂、宣德的蘇麻離青,但沒有進口料,以筆端點染鐵銹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從胎、釉、青料等方面區別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區別點: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
      雍正時工藝精細,修胎講究,民窯器則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時尤其是后期工藝開始走下坡路,除了繼承前朝的品種外,還有創新的品種青花玲瓏瓷.紋飾內容也較雍正時多樣,但總的來說以寓意吉祥的圖案為主.
      款識除年款外,雍正時較多見的有雜寶款、四朵花款、動物形款等,堂名款較康熙少.乾隆時堂名款又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書,也有四朵花款.
      相關鏈接:清雍正青花瓷、清乾隆青花瓷
      10、嘉慶(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漸走下坡路.嘉慶前期的器物基本與乾隆相同,但工藝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發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豐(1851—1861)、同治(1862—1874)時期的器物大體相近:青花發色飄浮,胎質粗松,釉稀薄,胎釉結合不緊密,紋飾以吉祥圖案為主.
      相關鏈接:清嘉慶青花瓷、清道光青花瓷
      11、光緒(1875—1908)時青花瓷一度中興,仿康熙器水平較高,但胎體較輕,白釉較薄而發澀,修胎也不夠精細.其他器物則無論胎釉和造型均與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見.款識除年款外,還有“長春宮制”、“坤寧宮制”、“儲秀宮制”等;偽托款多見“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12、宣統(1909—1911)時開始出現化學青料.
      我國著名傳統瓷器的一種.在坯體上施以青釉(以鐵為著色劑的青綠色釉),在還原焰中燒制而成.我國歷代所稱的縹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這種瓷器.唐代越窯、宋代龍泉窯、官窯、汝窯、耀州窯等,都屬于青瓷系統.
      青瓷以瓷質細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色澤純潔而斑斕著稱于世.“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為瓷中之寶,珍奇名貴.
      青瓷色調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鐵,在還原焰氣氛中焙燒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鐵不純,還原氣氛不充足,色調便呈現黃色或黃褐色.我國歷代被稱為縹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唐代的越窯、宋代的龍泉窯、官窯、汝窯、耀州窯都屬青瓷窯系.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原始青瓷.目前在河南鄭州、安陽、洛陽、鞏縣、偃師,河北藁城、北京,陜西西安,山東益都,安徽屯溪,江蘇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遺址和墓葬中,先后出土了許多原始青瓷及殘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盤、瓶、甕、罐、豆等.經科學測定,它們已基本上具備了瓷器的特征,但與后來成熟階段的青瓷比較,還帶有原始性,如氣孔較大,胎料中雜質較多,釉色還不夠穩定,故稱為原始青瓷.青瓷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到東漢有了重大突破.在浙江、江蘇、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肅等地東漢墓葬和遺址中,都出土了東漢的青瓷器.僅在浙江上虞縣就發現了四處東漢瓷窯窯址,對其中小仙壇窯址做了發掘,并對其典型瓷片做了科學測定,結果表明,含鐵量比原始青瓷少,胎體呈灰白色,胎質燒結,吸水最低的一片僅有 0.16%,燒成溫度為 1310℃,采用龍窯焙燒,顯微鏡結構與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達到較高水平.說明東漢時期青瓷燒造技術已達到成熟階段.因浙江上虞縣一帶曾是古越人的故鄉,戰國時屬越國管轄,唐朝時稱越州,所以這一帶的瓷窯統稱越窯.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北各地燒制青瓷更為普遍,瓷窯增加,種類繁多,質量進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燒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質堅硬細膩,呈淡灰色,釉色晶瑩純凈,常用類冰似玉來形容.北方青瓷胎體厚重,玻璃質感強,流動性大,釉面有細密的開片,釉色青中泛黃.河北景縣北齊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蓮花尊,造型非常漂亮,堪稱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圖書
      作 者: 浮石 著
      出 版 社: 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1-1
      字 數: 395000
      版 次: 1
      頁 數: 343
      印刷時間: 2006/01/0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40435950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小說 >> 財經
      編輯推薦
      福布斯財定排行榜中文版主編周鵬強力推薦長篇財經小說《青瓷》!
      《青瓷》對社會生活多層面的描寫,有王躍文式的冷峻和嚴厲,作家對復雜人際關系和世俗情態的描寫不動聲色而效果全出.讀這樣的小說會時常聽到碎裂聲——人生有價值內容的毀滅……
      《中華文學選刊》主編 著名文學評論家 王干
      這是一部難得的都市小說,作者有著獨特的生活經驗和文化想像,他通過鮮活的人物、精彩的故事、幽默的語言為我們精心繪制了一幅二十一世紀初中國生活的《清明上河圖》.商場、官場、情場的欲望和情感被書寫得淋漓盡致,這是一本雅俗共賞,讓你痛快地讀完,卻又不斷激發思考的作品……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材 著名文學評論家 張頤武
      你想發財嗎?那就去拍賣行吧.一槌子下去,保證給你來個缽滿盆盈;你想破產嗎?那就去拍賣行吧.一槌子下去,肯定讓你隨時傾家蕩產.大千世界,魚龍混雜,哪個能激流勇退,誰人不因循茍且.你推他下水,我拉他上岸,細思量,是非成敗,卻原來并不在板起提落之間……
      著名拍賣法專家 中拍協法律咨詢委員會主任 田濤
      內容簡介
      商業和關系的問題在中國可以說是經典話題,甚至引起西方商界的關注;而且商業和關系之間的那種微妙很容易讓人劍走偏鋒.  《青瓷》惟妙惟肖地再現了當代中國商人對關系的頂礼膜拜和嫻熟利用,讓我感觸頗深.或許,中國商人應該從書中得到警示并反思其中利弊,而西方商人則值得去理解其中的聯系.
      作者簡介
      白手起家,經商十年,曾經在極短的時間內積累近千萬財富,現為某公司總經理.
    匿名用戶 | 2017-05-23 07:18

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