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么要插菖蒲,懸艾草,喝雄黃

匿名用戶 | 2017-05-23 05:39

全部答案

(共1個回答)
  • 端午節(DragonBoatFestival)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端午節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賽龍舟的習俗。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陜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于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并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礼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漢族端午節風俗。流行于全國許多地區。清代已有此俗。這天,人們將菖蒲(或艾葉扎在一起)掛于門戶,也有將菖蒲與艾葉倚在或插在門帝的。民間有用它來驅邪。掛菖蒲,艾蒿這已是南北城鄉的習俗,可在江西,安徽的部分地方端午節這天家家門前懸掛蒜頭,有的掛石榴花.蒜的氣味辛烈,石榴花五月盛開,是"天中五端"之一,以期"趕鬼除菌".在端午節,人們還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有的還用菖蒲根泡酒,以為喝了能健康長壽。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民間方士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菖蒲身上這層驅邪避害的文化含義使它成了人們過端午節時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
    匿名用戶 | 2017-05-23 05:39

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