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理石骨病

匿名用戶 | 2017-05-19 05:05

全部答案

(共1個回答)
  • 大理石狀骨病又稱石骨癥、大理石骨、原發性脆性骨硬化、硬化性增生性骨病和粉筆樣骨,最先由德國放射學家Albers-Schonberg于1904年報道1例,當時他命名為“大理石骨病”。1926年Karshnor將之定名為石骨癥,它是一種少見的全身性骨結構發育異常的先天性疾病,顱骨為好發部位之一,具有骨密度增加、骨質畸形并累及顱底等特征。鈣化的軟骨持久存在,引起廣泛的骨質硬化,重者事關大局髓腔封閉,造成嚴重貧血。本病常為家族性,絕大多數病例為隱性遺傳。大理石狀骨病良性型,多見于青少年及成年人,預后較好。患者早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和腦神經受壓癥狀或無明顯癥狀,到成年后常因X線檢查才被發現。惡性型,常見于嬰幼兒。病人發病早,進展快,多有血源關系,且神經系統與血液系統常受累。表現為貧血、出血、肝脾增大、腦水腫、視力下降或失明、眼球震顫、巨頭癥、斜視、面神經麻痹、耳聾、腦積水、顱內出血、精神遲鈍、癲癇及三叉神經受損、視神經萎縮等。石骨癥無特效療法,一般采取對癥治療。
    匿名用戶 | 2017-05-19 05:05

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