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緬甸發生7.9級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大震后發生多次余震,最高余震震級達7.5級。3月30日,湯加群島發生了7.3級地震。當天,日本北海道以南近海也發生了4.5級地震。
而對接連發生的地震,很多人擔心地球是否進入地震活躍期。對此,《中國科學報》專訪了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首任院長、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徐錫偉。
建在斷裂帶上的城市如何避險?
《中國科學報》:緬甸大地震對周邊國家和地區造成了影響。它釋放的能量有多大?
徐錫偉:從能量角度看,有說法稱此次緬甸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于1000顆原子彈爆炸釋放的能量,實際能量與之相近。
《中國科學報》:有觀點認為,緬甸地震是全球近10年大陸最強震。是否如此?
徐錫偉:雖然此次地震震級很高,但并非近10年大陸最強震。其釋放的能量與2023年土耳其“雙震型”地震相當,影響范圍和程度也較為突出。
《中國科學報》:此次緬甸地震地質背景如何?
徐錫偉:這是位于板塊邊界帶的一次大地震。緬甸處于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間向北東側斜滑的碰撞帶上。該碰撞帶形成了兩條活動構造帶——一條是向東俯沖的若開俯沖帶,另一條是近南北向的實皆斷裂帶。此次地震就發生在實皆斷裂帶上。
實皆斷裂帶是一條強地震頻發帶,為右旋走滑型斷層。這類斷層主要通過斷層滑動引起地殼的剪切破裂釋放彈性應變能,實皆斷層的水平滑動速率約為每年20毫米。此次地震造成的最大走滑量,即地表破裂兩側的水平位移量達6米左右。
實際上,實皆斷裂帶在地表上是可見的,破裂帶較寬,可達幾十米,長達1200公里。坐落在這條斷裂帶上的城市也因此被命名為“實皆市”。緬甸首都內比都和仰光也坐落在這條斷裂帶上,而距離此次震中不遠的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就在這條斷裂帶東側附近,距離震中僅19千米。
《中國科學報》:這是此次地震影響大的原因嗎?
徐錫偉:是的。首先,板塊邊界帶地震震級通常較高。其次,強震發生在平原地帶,人口密集,平原地區的松散沉積物對地震波有放大作用,且地震持續時間長達120秒,長時間震動導致房屋倒塌風險增加,人員傷亡較大。最后,緬甸經濟相對落后,我去過曼德勒、仰光和緬北地區,發現當地房屋抗震設防標準較低,建筑質量不高。在這種強地震震動條件下,房屋會倒塌較多。
《中國科學報》:為什么很多城市會建在斷裂帶上?
徐錫偉:以“實皆市”為例,其所在位置是相對平坦的盆地型平原,即實皆斷裂帶上不連續的拉分盆地(一類走滑斷層拉伸形成的斷陷盆地)。因為有利于生活,人們選擇在此定居。這和很多盆地區人口密集的道理相同。
實際上,這些城市應避開活動斷層,但由于歷史原因,很多城市已經形成。活動斷層的概念在19世紀90年代由美國科學家提出,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后才開啟相關研究,當時很多人不認為活動斷層與地震有必然聯系,而如今全世界已普遍認識到活動斷層的地震危險性。
《中國科學報》:城市已經形成,如何減少地震帶來的損失?
徐錫偉:確實很難改變,所以我們提出避讓活動斷層,避讓距離根據房屋建筑的重要性而定。這不僅可以解決活動斷層同震破裂對跨越斷層房屋等建(構)筑物的撕裂破壞問題,而且可有效減輕地震對房屋建筑的撕裂破壞和震動破壞,科學降低地震災害損失。
地球進入地震活躍期?
《中國科學報》:緬甸地震后,湯加群島、日本北海道等地也發生了地震。一些人擔心地球被地震“激活”。你如何看?這些地震是否存在關聯?
徐錫偉:此次緬甸地震和湯加地震分別位于不同地震帶上,空間關聯性不大。近期中小地震較多,但我認為它們之間的關聯性不強。
近期中小地震增多,但屬于正常情況。大家比較關注,是因為緬甸大地震后,媒體和個人對地震更敏感。雖然最近中小地震稍多,但其釋放的能量與7級左右大地震不可同日而語,一次7級左右大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于30多次6級地震或1000多次5級地震釋放的能量,所以不能僅依據中小地震或幾次地震,就判定地球進入了地震活躍期。
真正的活躍期可能持續十幾年甚至數十年。例如,20世紀早期,我國發生了一系列大地震,包括1920年海原8.6級大地震、1927年古浪8級地震、1950年察隅8.6級地震等。此外,1966年至1979年,華北平原北部地區也處于活躍期,發生了邢臺地震、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等大地震。
《中國科學報》:如何判斷地球進入地震活躍期?
徐錫偉:從統計意義看,以往平均每年發生18次7級強震。今年3個月內雖已發生3次7級以上地震,但尚未達到平均值。如果一年內7級以上地震明顯超過18次,或發生兩次以上8級地震,可認為進入活躍期。
《中國科學報》:目前有地震預測成功的案例嗎?
徐錫偉:有,而且就在我國。1975年,我國海城地震預測成功。地震前,我們做了地震預報,當時很多民眾不愿外出避險,政府采取放電影等方式讓大家外出,從而有效地減少了人員傷亡。
但這是特殊情況,此次地震前有大量前震,且前震頻次不斷增加,可作為地震預報的顯著前兆。而大部分大地震沒有明顯可用于預報的前震,所以地震預測仍非常困難。
《中國科學報》:人工智能(AI)在地震應對中有用武之地嗎?
徐錫偉:AI潛力巨大。若地震中手機信號不受地形、斷電、通信中斷影響,將有助于72小時內關鍵救助。AI還可整合人類智慧,為受災者提供延長生存時間、應對次生災害及擺脫困境的方法,在救災和自救中都能發揮重要作用。




新手指南
我是買家
我是賣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