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在新疆哈密地區找到白云石礦,還在紅土沙漠發現鐵礦……”10月25日,在武漢舉行的第九屆全國成像光譜對地觀測學術研討會(第十五屆成像光譜技術與應用研討會暨交叉學科論壇)開幕式上,“地質一號”衛星研發團隊公布了“地質一號”衛星上天5個月發現的工作業績。 “地質一號”衛星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與中國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牽頭研制。今年5月17日,“地質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入軌。“地質一號”衛星擁有強大的遙感探測能力,在可見-近紅外波長范圍內,主要針對水、土、礦、植被等進行探測。該衛星在短波紅外區間可精確識別特定礦物和蝕變帶,優化找礦模型,大幅降低勘探成本,提高找礦成功率。 “地質一號”衛星工程總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校長王力哲教授介紹“地質一號”衛星發現成果。 “自發射以來,‘地質一號’衛星已穩定在軌運行超過半年,累計飛行約9610萬公里,回傳約800軌數據,數據量超4TB,整體運行狀態良好。”“地質一號”衛星工程總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校長王力哲表示,“地質一號”在新疆哈密地區,通過特定波段合成,清晰揭示了地表難以識別的碳酸鹽化蝕變帶,為礦產勘查提供了直接線索。在紅土沙漠,利用鐵氧化物的特征光譜,實現了對含鐵礦物分布范圍的快速、直觀圈定。同時,相關數據分別成功應用于植被健康狀況精細區分和鹽湖水體的鹽分濃度監測,展現了其在生態與環境領域的強大應用潛力。 據介紹,“地質一號”是專門針對地質礦產領域的高光譜衛星,針對特定礦物進行了針對性的光譜設計,如:短波紅外波段1(1200nm),對于赤鐵礦、鏡鐵礦進行有效識別。在9月8日采集的新疆哈密地區影像中,對“地質一號”衛星的譜段短波紅外B9(2335nm)、短波紅外B6(2147nm)、短波紅外B2(1600nm)進行合成,可以增強碳酸鹽礦物,如方解石、白云石的診斷性吸收特征,在衛星圖像上會呈現紅色、亮粉色。 王力哲教授表示,“地質一號”的成功研制與高質量數據發布,為地質工作者配備了一臺在太空中的“高精度光譜顯微鏡”,能夠穿透地表“偽裝”,實現地表物質成分精細識別,助力找礦效率和精準度提升,服務自然資源精細化管理,對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未來,項目團隊將持續優化數據處理算法,拓展應用場景,深化國際合作,使“地質一號”的高質量遙感數據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
上天5個月,“地質一號”衛星找到了礦
2025-10-28 09:38
來源:湖北自然資源
編輯:礦材網
最新行情資訊
-
2025-10-28
-
2025-10-28
-
2025-10-28
-
2025-10-28
-
2025-10-28
-
2025-10-28
-
2025-10-28
-
2025-10-28
-
2025-10-28
-
2025-10-28
最新資訊
熱門資訊
熱門百科




新手指南
我是買家
我是賣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