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石的特性有哪些?

匿名用戶 | 2017-05-23 08:28

全部答案

(共1個回答)
  • 金剛石的幾種特性金剛石是自然元素類礦物的典型代表,化學成分是碳.金剛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質,硬度10,絕對硬度為石英的1000倍,剛玉的150倍.承壓力最大,平均每平方毫米可承受10噸壓力.抗磨性最強,但性脆,不耐摔打.金剛石有較強的折光率,呈標準的金剛光澤,經白光照射,立即可被分散成明亮刺眼的單色光折射出來;金剛石有穩定的化學性質,耐強酸強堿腐蝕,熔點較高;金剛石,白天經曝光照射后,晚上能自動發光,歷來被稱為“夜明珠”. 鉆石的顏色鉆石的顏色對它質量的評價有極大的影響.由于無色中帶“黃”是最常見的減等色素,故目前鑒別鉆石的顏色等級(簡稱色級)時,就以含黃色素的多少來分顏色等級(簡稱色級)時,就以含黃色素的多少來分顏色等級.色級以百分區別.100色亦稱“十足色”,就是純正的“凈水鉆”;95色以上都是僅有極微的黃色,在不與純正鉆石相比的情況下,外行人看不出黃色;90色-95色之間亦僅帶極微的黃色,略可感覺到色素存在;85色指有較明顯的淡黃色;80色指有明顯的淡黃色;75色指有顯著黃色.75色以下的鉆石,一般就很少作裝飾物了.有些特殊顏色的鉆石,如純正的艷紅,稱為“紅鉆”,艷紫色稱為“紫鉆”,深藍稱為“藍鉆”,鮮綠稱為“綠鉆”,蛋黃或深(金)黃稱為“金鉆”,烏黑稱為“黑鉆”等等,這些都是極難得的珍品.
    兩類金剛石礦床
    1、原生金剛石礦床:此類礦床都產在金鉑利巖中.金鉑利巖是一種堿質超基性火山頸巖石,斑狀結構.巖石的主要礦物成分鎂橄欖石、普通輝石、黑云母、鈦鐵礦、磷灰石、鎂鋁榴石、黑色鎂鈦鐵礦鉻透輝石,及部分后期熱液或自變質次生礦物,伴生斑晶主要為橄欖石、金云母、石榴石鈦鐵礦等.金剛石以八面體積和菱形十二面體最常見.
    2、砂礦金剛石礦床:是指含剛石的金鉑利巖經過風化剝蝕而成的殘(坡)積砂礦、沖積(河成)砂礦、海成砂礦、冰川漂礫砂礦等.其中以河成沖積砂礦最為重要.如非洲許多國家和我國的湖南、山東、江蘇、遼寧等現代河流水系和古河谷階地中都有重要的金剛石砂礦. 金剛石的重量分級和價格金剛石按每顆不同重量來分級.一般把0.01-0.24克拉的鉆石,叫小鉆;把0.25-0.99克拉的鉆石,中中鉆;大于1克拉的鉆石叫大鉆.大于100克拉的稱特大鉆石.在國際市場上,不同重量的鉆石,每克拉的價格是不同的,鉆石愈大價格愈高.一般的計算公式是: N(鉆石價格)=M/2×(M+2)×K 式中M為鉆石重量(克拉);K為一克拉的市價基數.但是,現在世界市場上鉆石的定價完全操縱在鉆石托拉斯手中,近年來,他們常用的公式是: N(鉆石價格)=M2×K 這樣,不同重量的鉆石,價格差距就大多了. 金剛石產地的變遷 在十八世紀四十年代以前,金剛石的產地主要是印度.曾在這里采到不少世界著名的大特大金剛石.如“莫臥大帝”重793克拉、“皮特”重410克拉等.以后金剛石的產地開始轉移到巴西,這里也采到不少世界著名的特大金剛石.如“瓦爾加斯總統”重726.6克位、“巴西黑鉆”重350克拉等.到1867年,南非發現了更為豐富的金剛石和產金剛石的金伯利巖,采到了更多更好的特大金剛石.如1893年采到的“高貴無比”重995.2克拉、1905年采到世界最大的“庫里南”重3106克拉,1934年采到的“琼格爾”重726克拉等. 我國的五顆特大金剛石第一顆,鑲嵌在西藏日喀則扎什倫布寺內彌勒佛的眉宇間,重約390克拉,正面看足有核桃大.第二顆,是1937年深秋山東郯城羅甸邦老人揀到的,重281.25克拉,形似淡黃色小雛雞,故起名“金雞”.1938年12月21日,被日本侵略軍搶走,至今下落不明.第三顆,是1977年12月21日,山東臨沭縣常林村魏振芳姑娘在地里揀到的,取名“常林鉆石”,呈八面體和和菱形十二面體的聚形,透明,微淡黃色,重158.79克拉.第四顆,是1981年8月15日山東郯城陳埠一位農民揀到的,取名“陳埠一號”,重124.27克拉.第五顆,是1983年11月14日山東蒙陰金剛石礦一個姓張的臨時工在大塊礦石上發現的,重119.01克拉. 我國發現最早的金剛石戒指我國南京博物館人員在象山的西晉貴族墓群七號墓中,挖掘出一個金剛石戒指,推測為公元265-316年間的殉葬品,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為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金剛石戒指.這顆金剛石,為八面體晶形,直徑一毫米以上.戒指扁圓形,直徑為二點二厘米,平素無花紋,上有方形斗狀孔長、寬各四毫米.現存于南京博物館中. 金剛石的晶體形態金剛石,等軸晶系,晶體形態常為八面體、菱形十二面體、立方體及“類球形”的凸八面體、凸十二面體、凸立方體和各種聚形,偶爾見到四面體.“類球形”晶體的形成,一般被認為是晶體成長發育過程中,由于物理化學條件的不穩定,導致已晶出的個體外部,重新軟化,使其晶棱、隅角部位溶蝕所造成.近年來在我國遼寧大連金剛石礦里,陸續發現七顆寶石級極為罕見的四面體金剛石,其中一顆有黃豆大小,重1.44克拉,無色透明,晶體完整,填補了我國四面體金剛石的空白. 世界最大的金剛石——“庫利南” 它是1905年1月在南非的普列米爾金剛石礦采場上被發現的.這塊寶石后來用礦主的名字取名為“庫利南”.它是一個大晶體的解理塊,并非完整晶體.顏色是帶純凈淡藍色的“水火色”,質地極佳.重量為3106克拉,差不多有一個拳頭那么大.此寶石后來由當時的南非當局獻給英王愛德華三世.其后由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著名工匠加工,制得九顆大鉆石.最大的叫作“非洲之星”,重530.2克拉,安在英王權杖正中.“庫利南第二”重317.4克拉,鑲在王冠上.這九顆大鉆石和其余96顆小鉆全為英皇室占有. “萊索托布朗”特大金剛石 這個重601.25克拉的“萊索托布朗”特大金剛石,是一個名叫歐內斯廷的婦女1967年于非洲南部的萊索托發現的.政府派三位專家保護她安全拍賣這顆特大金剛石,先是被比利時礦物收藏家尤金·塞拉菲尼以21.636萬美元買去.政府只給這個婦女3.241萬美元;幾個月后尤金·塞拉菲尼又以買價的兩倍價轉手賣給了美國鉆石商哈里·溫斯頓.1967年12月哈里·溫斯頓為慶賀買到這顆特大金剛石而舉行招待會,并特邀了發現這顆特大金剛石的歐內斯廷及她的丈夫到美國參加這個招待會.1968年對這顆特大金剛石估價為100萬美元,然后加工成為一些精美的鉆石. “光山”和“光海”金剛石 “光山”和“光海”金剛石,也是重400克拉左右、居世界第十位的特大金剛石. “光山”和“光海”的原石,于17世紀初在印度南部下古生代地層風化的殘坡積砂礦中找到,為藍綠色.據記載,最初被用作神像的眼珠,后來被磨石兩顆稀世珍寶的大寶石“光山”和“光海”,一起鑲嵌在印度王的寶座上.再后,“光海”被輾轉盜賣,于1773年由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情夫奧爾格夫買來送給了沙皇,從此改名為“奧爾洛夫”,裝飾在沙皇的王笏上.經按新式樣翻修重琢,由194.8克拉減到168克拉.“光山”在印度被英國統治者劫走,后被分為大小兩顆鉆石,大的重106克拉,為英皇室所有,另一顆存放在“不列顛博物館”中. “攝政王”特大金剛石 “攝政王”又名“皮特”,是世界第十位的特大金剛石,重400克拉,它是1701年印度的一名奴隸在礦區找到的.他把自己的腿割破,將這顆金剛石藏在繃帶里,帶傷逃出礦區,托一名水手為其出售,卻被這個水手圖財傷害了.水手把它賣給了當時的英國駐印度總督,后經工匠琢磨成一顆重136.6克拉的漂亮鉆石,轉賣給法國的攝政王,取名“攝政王”,現藏于法國國家博物館里
    匿名用戶 | 2017-05-23 08:28

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