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礦之地”水貝,定位全球珠寶版圖的中國坐標
2025-10-17 11:16 來源:21財經APP 編輯:礦材網

在中國,專業市場是一種常見的商貿產業集聚形態,從鄉村墟市到城鎮批發市場不勝枚舉,但在全國擁有影響力和定價權的并不多。

深圳水貝,一片僅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涌現了超20個黃珠寶專業市場,集聚了近9000家黃金珠寶企業,有超過6萬人從事相關行業。

這片被稱為“中國寶都·深圳水貝”的區域,沒有任何貴金屬天然礦產資源,也不開展人工鉆石培育,卻在珠寶領域有著全球化的吸引力。

每天,全球各角落的珠寶玉石,以黃金為主,輔以玉石、珍珠、飾、鉆石等諸多品類,在這里被鑒定、展示、交易和消費。

“無礦之地”水貝何以從最初的黃金加工廠演變成如今的珠寶集散地?與公眾已熟知的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義烏、全球規模最大的中藥材交易中心亳州等專業市場不同,水貝提供的是一個專業市場的新敘事。

羅湖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后深圳大規模城市建設的起點之一,借助羅湖橋、廣九鐵路等優勢,“三來一補”產業形態于上世紀80年代在這里興起。

起初,水貝是一片工業區。上世紀80年代,深圳東方首飾來料加工廠在水貝成立,為香港珠寶企業做來料加工;上世紀90年代,水貝零星分布黃金珠寶加工作坊。

轉機出現在2003年,中國人民銀行取消黃金收購許可;同年10月,深圳迅速出臺政策,推動在水貝建設黃金珠寶產業集聚基地。舊廠房被改造為產業用地,一年間,300多家上下游企業迅速聚集。

2004年,水貝國際珠寶交易中心啟用,這是全國首個黃金珠寶專業采購平臺。這也意味著,水貝已開始從珠寶產品貿易的“集散地”,迅速轉型為珠寶產業的“集聚地”。

而早些年來料加工的經驗,還為水貝培養了精通貴金屬鑲嵌工藝的匠人師傅,成長起一批精通黃金加工的生產商;產品批發零售的交易經驗和線上線下融合的銷售模式則讓水貝常年占據國內黃金珠寶批發市場50%份額。

如此優勢吸引了眾多非黃金品類的珠寶商選擇水貝,這里由此成為眾多珠寶首飾原產地之外最為集中和專業的集散市場之一。

記者了解到,目前,水貝所在的羅湖區黃金珠寶專業市場約有10%的企業從事黃金熔化、珠寶鑲嵌、珍珠打磨等生產加工;超85%企業從事批發、零售等相關業務;另外5%企業從事檢驗檢測、培訓服務、展示交易或包裝服務等配套經營活動。

“除了海水珍珠以外,水貝也是淡水珍珠的重要批發集散地。”奢珠珍珠業務總監陳紓昕向21世紀經濟報道介紹,在水貝珍珠圈,有不少品牌都來自我國淡水珍珠的原產地——浙江諸暨,諸暨的淡水珠交易規模大且成熟,但是在下游,水貝可以算是國內比較全的珍珠批發基地之一。

不是珍珠原產地的水貝為何成為一個如此重要的產業集聚地?

陳紓昕進一步分析,水貝能夠提供給品牌的遠不只原料優勢,更是一套完整的產業生態和一站式供應鏈能力,這里不僅匯集了來自浙江諸暨的優質淡水珍珠,也整合了大溪地黑珍珠、南洋金珠、澳白等全球高品質海水珍珠,并配合豐富的配件資源與專業檢測服務,因此,水貝具有為品牌打造從原料采購到成品認證的全鏈路優勢。

可見,歷史的積淀傳承與關鍵節點的應時而變,共同成就了水貝黃金珠寶產業今日的群星閃耀。

提到黃金珠寶,其名字前邊往往會綴上原產地,包括南非天然鉆石、緬甸翡翠、招遠黃金、諸暨淡水珍珠、河南培育鉆等,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地名拼在一起,湊成一張珠寶世界的版圖。

而在原產地之外,深圳水貝亦與珠寶產業有著深厚且不可分割的緣分。在距離消費者最近的地方,水貝總是能最快地感知到市場的新動向,培育鉆、非洲翠、金首飾等時興的珠寶首飾,都能在水貝尋到蹤影。

5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彭偉和朋友去到非洲尋找一種名叫“獨龍玉”的玉石,也就是后來市場所熟知的“非洲翠”。雖然此前不做玉石生意,但是作為云南人,彭偉對此頗有興趣,很快便將這種玉石運回云南,找到鉆研玉石工藝幾十年的老師傅,并建起生產線。

2024年12月,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批準發布團體標準《非洲翠鑒定與分類》,這種產自非洲的古老玉石品類在中國珠寶圈有了通行名稱和定位。也是在這個時間,彭偉位于云南瑞麗的非洲翠首飾加工廠突然涌來一批采購商,詢問之下,他們都來自深圳水貝。

“這兩年黃金價格一直比較高,很多水貝的商家來到云南考察也是希望能夠開拓一些新的珠寶品類。”水貝從這時闖進了彭偉的視野,今年5月,柿果品牌創始人彭偉帶著云南工廠老師傅加工的產品,正式加盟水貝,在特力金鉆二樓盤下幾節柜臺,專營非洲翠。

來到水貝,彭偉感受到最直接和明顯的變化便是客戶來源更廣泛了,他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直言:“因為我們的工廠在緊鄰邊境的地方,很多客戶接觸不到,來到水貝以后,全國各地的珠寶商都到這里來采購,客戶群體增加了很多。”

對于新品種,水貝有著極強的包容性和接納性,如非洲翠一樣,許許多多的“新”產品從這里走向全國各地和千家萬戶。

培育鉆是另一個典型案例,具有稀缺性的天然鉆石價格居高不下,如今隨著實驗室培育鉆石的技術越來越成熟,鉆石的價格被打了下來,閃耀在人們各個日常生活場景中。

丹麥珠寶品牌潘多拉首席執行官Alexander Lacik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旗下培育鉆石珠寶產品讓公司“仿佛每天都在過圣誕節。”另一家知名的珠寶品牌——施華洛世奇,同樣將培育鉆石賣出高昂的價格,其官網如此對培育鉆石進行介紹:除來源外,培育鉆石與開采鉆石在化學、物理以及光學屬性方面100%相同。

而回望培育鉆石在國內的推廣之路,水貝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河南是全球培育鉆的重要上游生產商集聚地,而水貝則是下游主要的批發集散地。”廣東國際鉆石商會執行會長尹修華向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憑借著成熟精湛的貴金屬鑲嵌工藝,水貝成為培育鉆石從裸鉆進階為珠寶的關鍵一站。

在深圳水貝的珠寶柜臺,一克拉培育鉆石的價格不足天然鉆石的十分之一,已經憑借價格優勢成為不少鉆石柜臺的主力產品。在尹修華看來,培育鉆石與天然鉆石并非二元對立的關系,二者的受眾和用途都有所差異。相關機構預測,2022年中國培育鉆石市場滲透率為7%,202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17%。

談及水貝培育鉆的未來發展,尹修化介紹,目前水貝集聚了兩三百家培育鉆石相關企業,下一步將朝著產業鏈一體化發展努力,上游緊密連接培育鉆的生產基地,下游推動培育鉆的標準檢測機構等在水貝落地。

就在幾年之前,水貝還隨處可見低矮的珠寶首飾加工工廠的身影,現如今幾乎已經全部被數層高的專業市場取代。

隨時代變遷,水貝已然完成了自身價值鏈的整合與轉型:從上世紀的來料加工,到如今轉向聚焦設計、展示交易、品牌運營、檢驗檢測等附加值更高的環節,并進一步朝著“寶都”的目標進階。

尺寸之地上,水貝成長起一批家喻戶曉的黃金珠寶品牌:周大生、周六福、西普尼等企業從水貝走向上市,珍珠、銀飾等珠寶細分品類同樣走出奢珠、七度銀飾等一批行業龍頭品牌。

在水貝片區南端,有一座被珍珠“堆起來”的珠寶大廈——金麗國際珠寶交易中心。

奢珠正是從這里成長起來,2012年,奢珠珍珠開始涉足海水珍珠業務,逐步構建起涵蓋原料供應、設計研發與批發零售的完整供應鏈體系。

十年時間,奢珠珍珠旗下的零售品牌Meluxe美奈珍珠接連登頂唯品會、京東等線上銷售渠道珍珠品類銷售額榜單;2024年,美奈珍珠銷售額達到2.3億元,同時開始布局線下業務,入駐無錫、成都、新疆等核心商圈。

另一家水貝成長起的首飾品牌——七度銀飾的成長軌跡則開始于21世紀初,2002年,看中水貝緊鄰香港便于對接國際珠寶資源與前沿市場的地緣優勢,七度銀飾落子水貝,另辟蹊徑切入銀飾領域,彼時恰逢水貝產業鏈配套迅速完善成熟、從黃金加工轉向珠寶商貿集聚的時期。

20多年來,水貝經歷了多個轉型節點,七度銀飾亦然。從最初深耕生產加工等銀飾生產制造,到如今將非核心環節外包,聚焦設計、品牌與供應鏈管理等高附加值環節,并形成“直營+加盟+電商+直播”的立體化零售網絡,成為銀飾領域成熟的品牌。

在七度銀飾總經理林志山看來,相較于永興、海豐等其他銀飾市場,水貝的產業定位十分明確,更側重于聚焦品牌孵化與產品創新,水貝長期作為全國黃金產業的重要代名詞,如今在銀飾版圖上也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坐標。

水貝孕育品牌,也在實踐中錘煉出珠寶界的“水貝模式”——正是這種模式,讓很多珠寶品牌從一米柜臺成長為一個品牌甚至是一家上市企業。

“雖然我們做非洲翠比較早,但我們一般是按照傳統的模式來做,每個產品基本都是孤品,不做批量化生產。”來到水貝,彭偉接觸到更多珠寶品類,也是在跟黃金珠寶品牌打交道的過程中,彭偉意識到,原來水貝的珠寶模式更傾向于“標品”和批量化生產。

彭偉告訴21記者,這兩個月來,柿果開始嘗試將非洲翠的手鏈、項鏈等品類的標品化、大規模生產:“前期我們先選擇了幾款產品,將尺寸、大小、工藝要求固定下來,當這些標準化的產品批量生產以后,成本會大大降低。目前我們已經跟一些品牌達成了合作,生產線也進行了調整,接下來我們會打造成系列的產品。”

而在政策層面,水貝所在深圳羅湖區同樣在為培育更多黃金珠寶品牌和擦亮“中國寶都”的招牌發力。

就在近期,《羅湖區黃金珠寶產業“水貝領航”人才發展支持措施》發布,對設計工藝人才、工匠技能人才提供人才獎勵,同時也提出舉措保護原創設計,搭建黃金珠寶知識產權維權支持機制等。

從上世紀80年代與黃金珠寶結下不解之緣,水貝在40多年時間里經歷了多輪產業升級與轉型,從代工模仿轉向品牌原創,亦從街邊工廠走向中國寶都。


上一篇:新型儲能:技術多元并進 規模世界第一

下一篇:卸任福耀董事長 79歲曹德旺回應:接班團隊很優秀 明年考慮徹底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