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礦業市場風起云涌。紫金礦業、洛陽鉬業、山東黃金、西部礦業等頭部企業,通過并購或收購優質核心項目實現規模躍升、資源結構優化,推動全球礦業格局加速重塑。
然而,在這場并購浪潮中,企業若僅追求資源擴張而忽視發展質量,恐將陷入“大而不強”的困境。如何讓并購實現“1+1>2”的效果?筆者認為,需從四個維度做好轉變。
其一,礦業資源整合從“分散布局”向“系統優化”轉變,穩鏈強鏈成為核心目標。
這場席卷行業的并購浪潮背后,是新能源、人工智能、算力等產業發展催生的戰略性礦產資源價值重估,銅、鋰、鈷、鎳等關鍵礦產資源被各國競相爭奪,全球礦產需求結構正發生深刻變化。以銅為例,新能源汽車、AI算力等新興領域預計將在未來20年內推動全球銅需求持續增長。
政策層面已經給出明確指引。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印發的《有色金屬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為資源整合提供了清晰的戰略方向:一方面,加強銅、鋁、鋰、鎳、鈷、錫等資源調查與勘探,形成一批找礦新成果;另一方面,科學合理布局氧化鋁、銅冶煉、碳酸鋰等項目,避免重復低水平建設,提高投資的精準性和有效性。這也意味著,企業開展并購,不再是簡單的規模疊加,而是以保障供應鏈安全為目標的系統性工程。
其二,價值創造從“周期性利潤”轉向“產業鏈價值重構”。
礦業企業正經歷價值定位的根本性轉變。傳統模式下,企業盈利高度依賴大宗商品價格周期,業績存在波動。如今,頭部企業正通過縱向延伸和橫向協同,主動將自身嵌入新興產業生態,尋求更持續、更穩定的價值創造模式。
縱向延伸方面,部分礦業企業已經不再滿足于礦產挖掘、金屬冶煉,而是向半導體材料、新能源電池材料、高端合金等高附加值領域拓展,力圖實現資源價值的幾何級增長。
橫向協同方面,上游礦產企業加速與下游應用端企業深度合作,如簽訂長期協議、開展股權合作等,構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新型供需關系。這種深度綁定不僅穩定了原材料供應,更增強了整個產業鏈的韌性。
其三,發展動力從“資源依賴”向“技術創新驅動”轉變。
當前,礦業已徹底告別舊有形象,技術創新正成為企業抵御價格波動、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支柱。在上游勘探開采環節,智能礦山、高效選礦等技術的應用,不斷釋放低品位、難處理資源的開發潛力;在中游冶煉加工環節,材料科學的進步推動產品向高純、特種、復合化方向進階;在下游循環經濟領域,“城市礦山”開發與資源循環利用技術,進一步降低企業對原生礦產的依賴。
當下,構建技術護城河,不僅直接關乎生產效率與成本控制,更是企業平滑周期波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以鹽湖股份為例,在碳酸鋰市場價格大幅回調的背景下,公司仍能保持相對穩健的盈利水平,所依托的正是其持續優化的鹽湖提鋰技術體系以及由此帶來的顯著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的生產成本。
其四,海外并購從“資產獲取”轉向“能力輸出”。
隨著中國企業加速走向世界,海外并購案例持續增多,礦業并購的成功標準已不再局限于獲取資源資產本身,更在于全球運營能力的構建與本地化價值的創造。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具備跨文化整合能力、屬地化經營能力、環境社會治理(ESG)實踐能力以及全球風險管控能力。
成功的國際礦業公司,往往能夠將自身已有的資本、技術與市場優勢,同資源所在國的資源稟賦、產業需求和發展愿景相結合,實現從“投資者”到“共建者”的身份轉變,為長期穩健運營奠定堅實基礎。
回顧全球并購案例,并購只是開始,真正的挑戰在于后續的整合與運營。未來的礦業競爭,將不再是簡單的資源儲備競賽,而是資源整合能力、產業鏈協同能力、技術創新能力與全球運營能力的綜合較量。企業只有保持戰略定力,在擴大規模的同時不斷夯實發展質量,才能在這場深刻的行業變革中行穩致遠。




新手指南
我是買家
我是賣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