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遺跡調查成果轉化應用開創新模式
2017-06-09 09:45 來源:國土資源報 編輯:礦材網

 近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全國重要地質遺跡調查》項目組前往浙江省嵊州市通源鄉白雁坑村開展地質遺跡調查,同時對全國首個地質文化村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顯示,地質文化村建設作為地質遺跡調查成果轉化應用的新模式,創造性地開創了地質遺跡資源與富民興村相結合的新方式,創新了地質環境保護項目中共建共享方式,為地質遺跡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了新的示范樣板。


 據了解,2013年~2016年,地調局環境監測院依托《全國重要地質遺跡調查》項目,部署實施了《華東地區重要地質遺跡調查》項目,結合浙江省國土資源廳提出的“美麗鄉村”建設,以嵊州市通源鄉為示范點,開展了通源鄉地質環境保障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并會同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和浙江地調院探索地質遺跡調查工作成果轉化應用新形式。


 項目調查發現,通源鄉西白山一帶的溝谷及突兀巖塊是火山噴發和后期崩塌等地質作用形成,周邊有駱駝峰、神仙洞、石筍巖、高山濕地等獨特的地質遺跡景觀,同時通源鄉呈現出“石中有榧、榧中有村”的獨特風景,形成了當地特有的農耕文化,地質文化村的建設理念應運而生。


 為科學規劃建設地質文化村,地調局環境監測院《全國重要地質遺跡調查》項目組與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和紹興市、嵊州市國土資源局等相關單位多次開展會商,共同研討探索建設思路和成果轉化方式,負責、參與或指導編制了《嵊州市通源鄉地質文化特色村地質環境資源調查與評價報告》《嵊州市通源鄉地質環境保障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華東地區重要地質遺跡調查項目成果應用與轉化》《浙江省地質文化村建設標準》等,為地質文化村的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和制度保障,并明確了地質文化村建設遵循“地質為魂、保護為基礎、生態為要、民富為本”的基本原則。以“四有”為目標,提出以地質遺跡為載體進行展示,寓教于樂,做到“有物可看”;以種類豐富的特色農產品以及歷史悠久獨特有趣的民風民俗為依托,做到“有品可嘗”;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當地地質遺跡資源、特色農產品資源進行描述,編寫科普讀物,充分運用互聯網資源,做到“有文可讀”;培養當地村民的地質文化興趣,拍攝科普宣傳視頻,扶植具有當地特色的曲藝表演,讓活動中可以“有聲可聽”。


 2014年~2015年,在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和紹興市、嵊州市國土資源局的大力支持和領導下,在浙江省第一地質大隊、愛琴海園林規劃設計公司的共同努力下,通源鄉白雁坑村 “四有四可”地質文化村建設完成。地質文化村是美麗鄉村的“特色版”,既保護了地質環境,又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以地質遺跡資源為載體,融合特色民族文化,在保護和合理利用中傳播地學知識,實現科普教育和休閑旅游相結合,得到當地民眾的認可,并產生了極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截至2016年底,通源鄉白雁坑村實現年接待旅游2萬人次,全村年增收1000萬元。


 通過調研,地調局環境監測院提出,將繼續探索發展和推廣地質文化村模式,加強地質遺跡調查成果多元化服務,進一步細化地質文化村地質遺跡調查評價技術要求,把地質文化更深入地結合到鄉村建設中,努力實現地質文化與鄉村文化的融合、地球故事與村民故事的融合、農業地質與農耕文化的融合、環境地質與村民生活的融合,使地質文化村萌芽于地質遺跡、根植于地質環境、開花成地質文化、落果在地緣人家。

上一篇:福建省地礦局開展18縣農業地質調查

下一篇:山東地礦局在尼泊爾發現一特大型銅礦 平均品位7.9%世界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