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破壞的“元兇”:整個社會的盲目“自我”
2017-08-28 08:54 來源:國土資源報 編輯:礦材網

 最近,《中國新聞周刊》刊登了一篇題為《如果這座山繼續破壞,河西走廊的生命水將斷流,“一帶一路”的通道將受阻》的文章。文章認為,祁連山生態破壞的罪魁禍首,歸結到兩個字就是——“自我”,可謂一語中的。


  文章稱,祁連山已有近半個世紀的“破壞史”,今天的千瘡百孔是長期過度開發和破壞的結果,主要由于當地政府將經濟發展置于生態保護之上的執政思路所致。文章列舉近半個世紀以來的部分資源開發數據后指出,看似資源開發是其中必然的罪魁禍首,其實資源利用本無錯,“自我”的“迷失”才是真正的禍根。


  可以確定地說,如果沒有過去幾十年的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不會出現連續多年的中高速增長。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把“雙刃劍”,在計劃經濟體制和經濟總量不是很大的改革開放初期階段,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尚處于限量開發階段,完全可以實現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但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和經濟總量龐大的改革時期,若對自然資源限量開發利用,必然會影響經濟社會發展速度。而在GDP高于一切的時代,盡管有相應的監管制度,但也會出現嚴重的監管制度休眠現象,加上監管不公開、監管制度太“軟”、監管配套制度和標準不夠完善以及監管者的消極和自限行為等,資源富集區的“資源詛咒”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必然出現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不協調現象。祁連山生態的破壞就是長期累積的結果,是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大大低于人類破壞能力所致。


  而這一切的根源還是“自我”,不僅僅是監管者個人失去了“自我”,更為可怕的是整個社會處于一種盲目的“自我”狀態:政策的連續性不強,朝令夕改時有發生,加之盤根于大腦、實施于行動中的“政策大于法”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實,出現祁連山生態破壞乃是必然。同時,在自然資源需求總量一定的情況下,此地的限量開發利用,意味著彼地的不限量開發利用,故祁連山生態破壞現象并非個案。


  因此,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我們更要合理有序地進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首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海吃?!钡乃枷牒妥龇ㄐ枰x予新內涵。自古以來,人類就是“棲山而居、棲水而居、棲海而居”,這恰恰說明人類生存需要自然資源保障。新時代,我們需要在不破壞自然資源生態系統、不掠奪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本錢”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適度開發利用,形成不同的特色“產品”,實現“靠山適居、靠水適居、靠海適居”。其次,要加強對已破壞的自然資源環境治理恢復。自然資源環境遭受嚴重破壞,自我恢復的機能已經很弱,如同人類遭遇大病需要醫生救治。在病人尚有治愈的機會時,只要醫生治病的脈絡清晰加上病人本身大力配合,讓被破壞的身體機能得到治愈是完全可能的。


  祁連山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受了巨大破壞,當務之急是對其進行“手術”和“輸血”,政府不僅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而且要發揮社會資本的優勢,采用PPP模式,加大生態環境治理恢復的投資力度。再次,加強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全過程監管。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全過程監管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監管,“事前”監管需要把好準入關,“事中”監管需要把好制度和標準關,“事后”監管需要把好公開關。做到不讓制度休眠、不讓監管無權、不讓監管者自限、不讓監管結果“黑暗”。最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盡快使當地百姓脫貧。


  無論是祁連山地區,還是全國其他貧困地區,都需要在2020年一同實現小康。這需要的是真金白銀,不是口號,如何利用三年的時間完成黨和國家交給的這一重任,是考驗每一名共產黨員和領導干部的“試金石”。甘肅省能否聞“饑”起舞,創造出自然保護的“甘肅模式”,并使之成為全國乃至全球自然保護區借鑒的成功模式,我們不妨拭目以待。因為,我們應當給甘肅省三年的時間。

上一篇:江西修訂細化環保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標準

下一篇:遲報環保督察材料 ???單位“一把手”被紀委約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