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產資源是各個國家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主要物質基礎。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礦產資源的支撐。礦產資源為GDP創造了很高的價值,但有相當比例的GDP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實現的。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同時,由于環境保護意識不強,礦山環境問題比較突出,不斷帶來一些環境污染和擾民的問題,對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形成制約。
如何解決礦山環境問題是環境保護面臨的一件大事。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礦井水協會副主席武強表示,改革開放以來,礦業發展在政策上面臨了一些問題,管理監督及采礦技術和采礦方法相對滯后,環保管理意識不足,導致本來不應該發生的問題發生了。
武強認為,一般來說,礦山環境問題包括礦山的地質環境、水環境、生態環境、大氣環境及空間環境。
他表示,要解決礦山環境產生的大量問題,需要按照開采方法、開采工藝、地質條件等因素,把大量礦山環境問題進行科學的梳理和必要的劃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他強調,要在問題類型劃分清楚的基礎上,制定出調查的技術并進行礦山環境的調查,獲取大量科學數據,以此了解和判斷礦山環境現狀和將來演化的趨勢,科學合理部署礦山環境的修復治理和監測預警工作。同時,要利用現有的信息科學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把大量理論性研究及現場獲得的數據通過信息系統反映出來。
“我認為,政策法規雖然是軟的,但它的價值并不亞于修復治理技術本身的硬實力。”談到礦山環境政策法規的研究,武強表示,這對于礦山環境治理是重要的。
針對如何對礦山環境問題實施科學的梳理和分類,武強著重提出了三種劃分方案:
一是根據礦種的類型和開發方式劃分,例如煤礦、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等等,開采方法有露天、井底等。這個方案的優點是比較具體、細化,缺點是有些重復,這是最理想的方案。
二是根據礦山環境演化的歷史、礦業工程活動的全生命周期劃分,在規劃階段對環境問題進行有效分析并提出措施。比如礦山開采完畢后、完成其開采價值后、進入閉礦階段,分別會出現什么樣的礦山問題,會出現哪些正負效應,對此都需要提前做出預測。
三是根據礦山環境所出現問題本身的性質進行分類,其中包括五大問題,即“三廢”問題、地面變形問題、含水層破壞和當地供水問題、沙漠化問題和水土流失問題。其中“三廢”問題比較復雜,首先是井工礦山的矸石、廢石渣、尾礦庫,其中隱含的危機是邊坡穩定及分化揚塵,另外會對土壤和地下水產生污染,且堆放占地。同時,對于一些特殊的固體廢棄物,除了這四大效應以外,還有比如煤矸石堆放在晝夜溫差比較大的情況下會自燃、爆炸等現象。另外,有些廢棄物堆積還有放射性污染。




新手指南
我是買家
我是賣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