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上午,國土資源部召開《全國地質資料數字化建設與服務成果新聞發布會》,在發布會上,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司司長鞠建華、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全國地質資料館館長徐勇、中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總工室主任徐學義、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陳輝答記者問:
[記者]我國已全面完成館藏重要地質資料數字化工作,該項工作的意義是什么?
[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司司長鞠建華] 國務院頒布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確立了地質資料統一匯交、共享服務、權益保護三項基本制度,經過多年努力,已積累了海量權威的地質資料,但其中35.03萬檔1051萬件歷史形成的地質資料以純紙質形式存在,不利于長期保存和社會化服務。十八大以來,我部全面加快地質資料數字化建設進程,目前我國已全面完成館藏重要地質資料數字化工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意義:
第一、我國地質資料進入了數字化管理時代。經過多年努力,已完成34.7萬檔1041萬件歷史形成的地質資料的數字化工作,加上2002年以來各級館藏機構已接收數字化地質資料15.19萬檔,館藏數字化地質資料共計49.9萬檔1497萬件,數字化率超過99%,實現了紙質地質資料向數字地質資料的歷史性跨越,我國地質資料數字化程度已經超過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
第二、改變了服務方式。過去,以到館查閱紙質地質資料為主,查閱難度大、復制成本高、攜帶不方便,不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的發展需要。實現數字化后,網絡服務成為最主要的服務方式,館藏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實現了遠程服務、綜合分析和信息共享,資料搜索查閱變得容易,為閱者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2016年館藏機構網站的服務量超過187萬次,占年度總服務量的99%。
第三、提升了保護水平。隨著時間推移和使用次數增多,紙質地質資料會出現字跡模糊、紙張變脆和破損等問題,歷史最長的已有百年之久,有的已無法提供查閱服務。通過技術手段對這類地質資料數字化后,延長了館藏珍貴地質資料的保管和使用壽命,搶救了一批非常珍貴的地質資料。
第四、提高了服務效率。依托數字化成果,實現了地質資料在線瀏覽和信息查詢,大大縮短了查閱等待和提取匯總時間;可迅速整理形成電子數據包,便于攜帶傳輸和閱讀等,同時對重大災害等突發事件的應急響應時間從3天縮短為2個小時以內。第五、豐富了服務產品。數字化地質資料更便于綜合分析、資料編研和挖掘資料潛力。目前,已經開發了全國重要地質鉆孔數據庫等各類數據庫服務產品、京津冀一體化和雄安新區建設等專題服務產品、1:5萬區域地質圖等系列公開版服務產品,同時有針對性地開展定制服務,為國家生態環境建設和保障民生等重大工程提供了數據支撐。
[記者]我國地質資料的館藏體系是什么?各保管單位如何分布?
[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司司長鞠建華] 依據《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及其實施辦法的規定,部省兩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地質資料館,以及受我部委托的地質資料保管單位承擔地質資料的保管和提供利用工作。其中向我部匯交的成果和原始地質資料由全國地質資料館保管,向我部匯交的實物地質資料由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保管。向各省匯交的各類地質資料由各省級地質資料館保管,有三分之二的省(區、市)建立了或正在建立專門的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庫房,一些省(區、市)委托地勘單位或礦山企業保管實物地質資料。油氣與海洋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主要由我部委托的35個單位負責保管。為更好服務社會,近年來,我部大力推進地質資料管理體制改革,鼓勵地質資料保管與服務向市縣延伸,一些有條件的市縣也建立了或正在建立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機構,開展試點、總結經驗,逐步構建“部、省、市縣”三級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體系。
[記者]地質資料主要服務哪些領域和哪些用戶,提供哪些服務?社會公眾能否直接從網上獲取數字地質資料?如果網上無法獲取地質資料,直接到地質資料服務部門借閱、復制地質資料需要提供什么手續?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全國地質資料館館長徐勇] 地質資料信息廣泛應用于地質找礦、地質科研、國家重大建設工程、城市規劃建設、現代農業、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軍事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環境治理、地震和水利等諸多領域。目前服務對象主要有地質勘查隊伍、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相關領域的管理部門和企事業單位,以及相關從業人員。根據需求提供多種方式地質資料服務,最常用的方式有兩種:
一是網絡服務,內容有:目錄服務、數據在線瀏覽、數據下載和網上訂閱等,這類服務占比越來越大;
二是到館服務,包括到館咨詢、紙介質閱覽服務,電子文件閱覽服務。同時,我們還提供重大地質災害地質資料應急服務,地質資料專題加工服務,電話訂閱服務、郵件訂閱服務等。 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及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十分重視地質資料服務工作,秉承方便閱者的原則,積極建設互聯網+地質資料服務的工作模式,社會所有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直接瀏覽和下載非涉密數字化地質資料;對于涉密地質資料,借閱利用人需到館提供單位的涉密資料復制證書、單位介紹信和使用說明,并簽訂保密地質資料使用協議后,借閱利用涉密地質資料。
[記者]目前數字地質資料匯交情況如何?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總工室主任徐學義] 2002年國務院頒布實施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規定,地質資料匯交執行紙電雙套制,開啟了我國數字地質資料匯交歷程。同年,國土資源部印發了《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試行),對匯交數字地質資料的組卷、命名等具體格式進行進一步規范。十多年來,國土資源部不斷完善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為新類型、新格式的數字地質資料匯交提供制度保障。我們一貫高度重視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工作,對全國地質資料館和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的館藏建設、人員、資金等方面均給予大力支持,目前我國的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已步入常態。例如,2016年我國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共發放地質資料匯交憑證8191個,匯交管理嚴格執行文件要求,地質資料數字化匯交率達到100%。部、省兩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的各類地質資料接收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成果、原始地質資料的接收量分別較上一年度增長3.6%和13%。
[記者]全國重要地質鉆孔數據庫建設的意義是什么?
[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陳輝] 地質鉆孔資料是指記錄地質鉆井中發現的各種地質現象的文字和圖表類地質資料,獲取成本高,具有原始性、基礎性和唯一性等特點。為實現地質鉆孔資料永久、安全保管,提供更方便快捷、直觀明了、關聯性強、可重復利用的數字化鉆孔地質資料服務,國土資源部于2013年組織開展了地質鉆孔資料數字化工作。
目前已建成包含有90萬個鉆孔(累計進尺2.4億米)的全國重要地質鉆孔數據庫,包括數字化鉆孔柱狀圖93萬張、勘探線剖面圖37萬張、工程布置圖6萬張和樣品分析結果表144萬張。全國重要地質鉆孔數據庫匯聚了我國重要成礦帶、重大經濟區、主要城市群、生態脆弱區等區域的重要地質鉆孔數字化資料,為更方便、更快捷、更充分利用我國鉆孔地質資料奠定了堅實基礎。利用鉆孔數據庫中的數字化地質鉆孔資料和現代信息化技術,可向社會公眾提供方便、快捷的地質鉆孔資料網絡化服務,提高地質鉆孔資料利用效率,充分發揮地質鉆孔資料潛在價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新手指南
我是買家
我是賣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