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體谷溝大量裸露”“采坑沒有得到修復”“污染繼續威脅長江源頭”……近日,又一起自然保護區內違法盜采礦產資源的報道現于報端,這次的地點是有著“中華水塔”美譽的三江源。
一幅幅滿目瘡痍、觸目驚心的畫面,在撞擊、觸痛讀者雙眼和心靈的同時,也將問題的根源指向了青海省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
從甘肅祁連山到青海三江源,近年來,自然保護區內的各類“礦疤”,不斷地挑戰著國人緊繃的環保“神經”。人們不禁屢屢發問,我們的生態環境到底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未愈“傷痕”?盜采礦產資源的違法行為為什么會屢禁不止?清理自然保護區內的礦業權怎么就這么難?
歷史和實踐證明,在徹底解決自然保護區生態問題上要做到不放過、不遺留,堅決遏制生態問題增量,加快減少生態破壞存量,建立整治、修復、保護的長效機制來不得半點虛假,這里面沒有一絲情面可講,更沒有任何折扣可打。
但我們也應該理性地看到,環境惡化并非是一朝一夕造成的,生態環境修復本身更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等不可能成為其代名詞。自然保護區內的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必須經過一個逐步實施、因地施治、循序漸進的階段性過程,這要求相關部門不僅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更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信心。
毀山易,治山難。從近年來全國各地礦山生態環境問題的整改實踐來看,堅持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必須樹立從長計議、久久為功的觀念,在著力整改整治現有生態環境問題的同時,更需避免“好了傷疤忘了疼”的現象,防止陷入“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的循環怪圈。我們要堅持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的環保理念和行事態度,做到科學規劃、穩步推行。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青海省調研時所指出的,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因此,青海省有關部門必須把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綠色發展理念和“生態第一、保護優先”的治理理念,堅持底線思維、紅線管理,強化問題導向,鐵腕整治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突出生態問題,將其作為當下的重大政治責任和政治任務抓緊、抓好、抓出實效,為筑牢三江源生態安全屏障作出積極貢獻。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還請輿論和公眾能多一點耐心,給青海省和類似省份多一點時間,相信他們一定能夠按照先急后緩、先易后難、先標后本的原則,扎實開展清理整治工作,切實履行好保護責任,把自然保護區內的生態環保問題整治好。
守望江源,相生相依。希望“水塔”之殤能早日撫平。




新手指南
我是買家
我是賣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