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發展黃金衍生品市場
2017-09-06 08:46 來源:中國黃金報 編輯:礦材網

 黃金——信用貨幣體系下最后的價值守護者——依然發揮著風險警示和價值回歸的作用。而作為新興市場成長和繁榮的見證者,2002年上海黃金交易所的正式運行、2008年黃金期貨的正式上市,標志著黃金現貨流通市場建立和過渡到衍生品運行的兩個重要階段。雖然國內黃金的市場化不足20年,但是發揮著并仍將展現其價格發現、服務實體的巨大價值。

 

 發展衍生品市場,助力黃金市場從消費向投資轉型


 黃金,作為特殊的“商品”,其價值的體現只有通過更市場化的途徑來實現,才能更加充分反映中國這一全球最大的實物黃金市場應有的地位——更多本地和全球黃金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參與者參與其中,完成價格發現及風險定價。


 國內黃金市場特征:投資市場遠小于消費市場。作為全球最大的黃金生產及消費國,國內的實物黃金流轉通過上海黃金交易所實現了市場化的定價,無論是場內的黃金現貨交易還是場外的租賃、掉期及“上海金”等交易,黃金交易所為從上游礦山、中游冶煉加工、下游消費及銀行等貿易中間體提供了更為開放和便利的平臺。但是作為藏金于民功能實現的更重要途徑——黃金投資功能,無論作為貨幣風險對沖還是作為價值儲存載體,金融化即流動性的增強是這一功能發揮作用的必經之路——目前無論是從人均黃金投資存量的角度,還是從市場交易容量的角度來看,黃金市場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未來的發展依然具有廣闊空間。


 經濟轉型意味著對于可投資資產的需求增加。2010年開始國內經濟面臨“生產一消費”結構轉變下的增長速度換擋期,經濟增長結構的轉型意味著市場對于資產端的需求上升。資金開始從尋求收益逐步轉向尋求配置,而作為大類資產之一的黃金市場,雖然國內實物流通市場很大,但是作為投資品市場卻相對狹小。舉例來看,2013年剛開始設立的黃金交易所交易基金( ETF)產品,其規模相比較國際來說還微不足道——截至2017年7月,全球實物黃金ETF持有黃金量2063噸,其中最大的一只產品SPDR持有黃金量達到792噸;但是國內黃金ETF總持有量僅27.1噸,其中最大的一只產品華安黃金ETF持有量也僅有19.3噸。


 黃金衍生品市場:助推投資品市場的發展。任一投資品,風險和收益總是對等的。而且有市場的地方就有波動,投資者對于收益曲線的平滑和風險控制的需求越來越關注,意味著單一的“買入并持有”越來越不能適應當今的市場。一方面,黃金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可以更有效地對沖黃金價格波動的尾部風險;另一方面,從市場需求來說,通過將黃金衍生品的加入投資組合,可以實現多元化的“風險收益”組合配比,以滿足不同風險偏好群體的需求。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需要更龐大的對沖波動工具選擇


 隨著中國經濟增長的持續,中國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不斷增強,但是另一 方面貨幣地位卻遠沒有達到和經濟挾力相匹配的階段。一方面,這與經濟的發展階段有關——中國利用改革開放30年趕超了發達經濟體上百年的發展歷程,經濟總量上升的同時,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仍有待進一步完善,無論是人民幣清算的CIPS系統的建設,還是人民幣資本項目的開放,仍存在很長一段路需要走。另一方面,這和目前全球美元信用體系有關——上世紀70年代建立的布髫頓森林體系雖已解體,但該體系之上的美元全球貨幣地位仍不可動搖,而在全球貨幣使用中,人民幣比例雖持續增長,但目前占比仍僅有2%左右。


 人民幣國際化:貨幣角色的轉變。隨著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的持續推進,人民幣的貨幣角色也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過去黃金十年的風險貨幣轉向投資、融資屬性兼備的國際化貨幣,即需要人民幣實現從過去的單邊升值轉向雙邊波動。2015年以來,人民幣的形成機制發生了很大改變,從雙邊波動幅度的逐步放開到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盯住一籃子貨幣”、引入“逆周期調節因子”,人民幣的定價逐步完善。



 隨著人民幣定價機制的進一步完善,人民幣也將在更市場化的過程中增加其波動特征。從穩定預期的角度看,波動性的增加意味著風險管理工具的發展配套需進一步豐富。市場除了通過外匯衍生品來對沖或鎖定未來的風險外,在不同經濟階段人民幣屬性(融資/投資)切換下,匯率的波動不確定性可以通過在組合中加入黃金這一具有天然對沖“貨幣風險”的產品來實現風險的管理——人民幣定價的黃金衍生品成為不二的選擇。


 提高黃金市場流動性,衍生品工具應更豐富


 任一金融市場的發展離不開流動性,黃金市場也是如此。截至目前,國內批準的黃金衍生品交易場所主要有兩個:上海期貨交易所,目前主要交易黃金期貨等黃金類衍生品;上海黃金交易所,目前主要交易黃金現貨、黃金遞延交割等黃金類產品。

 黃金期貨市場流動特征一:活躍度逐步提升,市場流動性改善。黃金期貨自2008年上市以后,直到2012年之前成交量一直沒有很大增長,月均成交量維持在50萬~60萬手左右,年度成交量在4000噸~6000噸。而2013年上海期貨交易所連續交易的開啟(也稱夜盤)使得黃金的成交量大幅上升,市場活動度顯著提高。月度統計顯示,月均成交均值從此前的60萬手大幅上升至150萬手以上。


 黃金期貨市場流動特征二:黃金期貨成交情況符合消費季節性。一季度黃金成交量往往會緩慢回升(季節性消費旺季),3月份達到高點之后成交開始回落,成交量的萎縮將延續至6月份,7月份開始,伴隨著秋季消費旺季(國慶節等)的來臨,成交量繼續上升并達到年內高點。在10月份左右消費季節階段性過去之后開始再次回落,且在年未春節旺季前再次出現回升。


 黃金期貨主力合約具有明顯規律。展望未來,預計隨著黃金投資市場的發展,主力風格切換將更加多元化。國內黃金期貨上市以來,主力合約在6 月合約和12月合約之間切換。伴隨著主力合約的切換,兩個合約的成交持倉比呈現出周期性波動規律,6月合約的活躍期間落在一季度和交割前;12月合約的活躍期間落在四季度。而這一規律預計伴隨著未來黃金投資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對衍生品風險管理需求的上升及對沖現貨波動需求的增加,主力切換規律將更為多元和風險,對于市場的流動性也將迎來新的一輪增長。一方面,黃金投資品市場的發展使得市場對于衍生品的需求將呈現進一步增加的態勢,市場的流動性狀態也將逐步從過去的跟隨消費切換至投資節奏影響更大;另一方面,隨著黃金衍生品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對于現貨投資的持有黏性將增強,對沖工具的有效選擇將降低市場尾部風險帶來的黃金投資組合價值損失,如果被迫出售黃金持有頭寸將帶來新一輪的價值損耗,但是加入黃金衍生品的反向頭寸將在很大程度上避險因為流動性拋售而帶來的折價損失)。


 黃金衍生品工具的進一步豐富也將提高市場的流動性水平,風險管理工具的豐富不僅對于產業鏈帶來更為便捷和成本節約的套期保值工具,而且對于投資市場而言帶來更為風險的產品組合,進一步提高市場的流動性。以黃金期權為例,國內場外期權業務近年來逐步的發展得到了市場越來越多的認可,經紀公司通過期權這一工具的創設,運用自己的風險管理水平將市場需要的風險和收益結構進行切割,提高了市場(產業鏈及投資者)對于不同風險收益結構的需求,產業客戶運用黃金期權這一工具實現了對于未來價格上行、下行風險更為有效的風險鎖定,從而提升了主業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客戶運用黃金期權這一工具,不僅實現了對持有ETF頭寸的尾部風險轉移,而且在投資者對于日益提升的資產配置需求中,黃金期權的結合實現了風險收益結構的重新組合,為市場提供更為風險的投資產品。


 在黃金衍生品市場進一步發展的同時,對于衍生品市場的監管也將更趨于市場化。監管者和市場參與者將在更為透明的規則之下,共同協力市場趨于完善。一方面,規則的透明將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到市場中來,為不同風險管理方提供流動性支持;另一方面,規則的透明也將為市場設立有效的監管,這其中目前國內正在嘗試的如芝商所標準投資組合風險分析( SPAN)規則等,都將在保證市場一定流動性水平下,降低市場的異常風險。




上一篇:武漢將重點查處各類家居建材市場價格欺詐違法行為

下一篇:貴州楊煤參1井連續產氣50萬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