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環保公益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與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共同在北京發布了“2016-2017年度120城市污染源監管信息公開指數(PITI)評價結果,顯示中國環境信息公開于十年間取得歷史性進展,但企業信息公開仍存在明顯短板。
這是自2009年以來,IPE與NRDC連續第8年對全國污染源監管信息公開狀況進行評價,評價涉及全國120個城市,包括各直轄市和國家環保規劃確定的主要環保重點城市。評價涉及日常監管、自行監測、投訴舉報、排放數據和環評等五大類信息的公開是否全面、及時、完整和友好。
自2007年《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公布算起,中國環境信息公開的法制化進程已經走過十年。而IPE蔚藍地圖收集到的污染源監管信息,從2006年一年不到2000條,到2016年年度更新近7萬條,客觀反映了中國環境信息公開的歷史性進展。
亮點1:62萬余個項目 大批企業環境違規問題首次暴露
徹底解決新環保法實施前的各類歷史遺留問題成為本期評價最大亮點,各地在環保部統一部署要求下開展了違規建設項目清理,共涉及62萬余個項目,大批企業環境違規問題首次暴露在公眾視野。同時,PITI指數評價在8年以來,首次對有效做出違規建設項目清理信息公開的城市額外增加1分作為附加分,以彰顯這些城市在日常監管之外對長期積弊做出的一次性清理和公開。
亮點2:70分以上城市翻番 領先城市基本做到依法公開
本期評價中, 14城得分70分以上較上年度翻了一番。溫州、廣州、北京、青島、杭州、寧波繼續保持在70分之上,沈陽、中山、廈門、濟南、蘇州、上海、紹興、東莞也進入70分以上行列。PITI指數中法律法規要求的信息公開占70分,意味著這些領先城市已經基本做到依法公開。
同時,80個城市得分較之上一年度有所提升,推動120城市PITI平均得分提高至52.34分,這是自2013年PITI標準升級以來,平均得分首次超過50分。
亮點3:污染源監管信息正形成跨領域應用倒逼污染減排
本期評價發現污染源監管信息正形成跨領域應用,倒逼污染減排。例如企業環境信用等級已經在江蘇等地被用于實行差別電價和污水處理差別收費,以推動企業守法。
本期評價中也提出了各地在環境信息公開方面存在的問題,首先是新《環保法》、《大氣法》關于實時公開的法律要求仍待得到執行。比如120個城市中,91個城市制作并公開了重點排污單位名錄,涉及2410家廢氣排放企業,但通過網絡公開自動監測數據的僅284家。
其次,8成城市污染源日常監管信息公開仍不足50%。其中公開率不足5%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包括株洲、金昌、岳陽、西寧、馬鞍山、平頂山、湘潭、包頭、大同、克拉瑪依、綿陽、南充、錦州、曲靖、蘭州等市。一批社會關注度高的信息仍未有效公開,2016年全國按日連續處罰案件共1017件,而通過公開文件只能夠明確其中273件,占26.8%。
再者,企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公開存在重大缺失。評價發現,多數企業重金屬、VOCs等特征污染物、危險廢棄物產生、轉移、處置、排放信息仍未公開,而所在城市尚未有效督促其公開。
報告建議督促監管信息公開嚴重滯后的屬地環保部門限期改進,并積極推進統一平臺建設;落實新《大氣法》的要求,督促各地全面、完整發布重點排污單位名錄,督促廢氣企業依法公開自動監測數據,建議制定并落實污染物排放與轉移登記制度。
總結8期PITI指數評價,報告認為,縱向比較,中國的污染源信息公開取得歷史性進展;與法規比較,東南沿海和北京、山東等領先地區已經基本達成法規要求;各分項分析,企業信息公開明顯滯后于政府信息公開,難以滿足社會期待;國內橫向比較,東高西低,差距仍然顯著,山西、甘肅、黑龍江等成為公開低地;國際橫向比較,長三角、珠三角、北京、山東等區域已經具備和國際先進水平對標條件;從實際應用分析,信息公開推動污染減排的效果初步得到證明,但潛力亟待落實。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指出,中央環保督查實現了省區市全覆蓋,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識別的違法問題也是觸目驚心。馬軍建議將下一步環保督查的重點從個案問責轉向機制問責:“嚴格督促各地落實環保法、大氣法的環境信息公開要求,查處違反要求的企業和不作為的地方政府,通過讓每一根煙囪都公開,借助社會監督力量,突破地方干預,真正建立基于環保法治的長效污染防治機制。”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中國區主任錢京京女士表示,國務院發布《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十年以來,環境信息公開在多個層面取得了長足進展。環保部最近還就《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辦法(征求意見稿)》征求公眾意見,其中特別強調重點排污企業要主動公開相關信息。國家將會建立統一的企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平臺,集中發布重點排污單位的環境信息,這將更加方便公眾獲取信息和參與監督。同時,企業環境信息的披露將為綠色金融、綠色一帶一路的實施提供一方面的重要數據,因為將企業環境違法違規信息納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后,可以幫助金融機構在決策過程中防范環境風險。
環保部宣教中心環境公共關系與戰略傳播研究所特邀研究員陽平堅博士認為:“每一個人都希望我們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希望我們的環境改善更好一點,更快一點,在心懷殷切期待的同時,也別忘了我們還可以行動。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機的時代,我們隨時可以舉起手機拍下排污口、黑煙囪、臭水體,上傳到官方的舉報平臺或者民間的曝光平臺。不要以為你的力量很小,13億股很小的力量能匯聚成一股洪流,能推動巨大的改變。”
陽平堅博士提示政府部門在面對環境污染這樣一個涉及到所有的健康安全的普遍性課題時,要走特別擅長的群眾路線、發揮群眾力量:“我們應該鼓勵、支持、幫助社會組織和公眾采取各種行動,參與環境保護工作,尤其是環境信息的披露和監督工作。各級政府官員要轉變思維,社會組織不是搗亂者,是推動者,是政府的幫手,在我們力有不逮時,做政府監管的有力補充。”




新手指南
我是買家
我是賣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