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開啟綠色出海時代
2025-11-04 09:06 來源:中國能源報 編輯:礦材網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飛速發展,能源轉型步伐加快,新興產業對礦產資源需求快速增長,全球礦業正處于加速轉型的關鍵時期。

近日,自然資源部在2025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發布《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地質勘查投資1159.94億元,連續四年實現正增長,“十四五”以來累計投入找礦資金近4500億元;全國新發現礦產地150處。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飛速發展,能源轉型步伐加快,新興產業對礦產資源需求快速增長,全球礦業正處于加速轉型的關鍵時期。未來要共建創新生態,為礦業發展提供新動能;共享發展成果,為礦業發展提供新模式;共創開放格局,為礦業發展提供新機遇。推動各國礦業政策、行業標準、技術規范等對接互認,不斷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開展更多務實合作項目,推動互利共贏和共同繁榮。

新一輪找礦迎突破

中國當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礦產資源生產、消費和貿易國,這一地位長期穩固。具體來看,我國有13種礦產的產量占據全球礦產總產量的50%,23種礦產的消費量占全球消費總量的50%以上,同時有11種礦產的進口量占到全球進口總量的50%以上,在全球礦產資源產業鏈中占據關鍵位置。這一地位的鞏固,離不開近年來我國在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產業發展等領域的持續突破。

《報告》顯示,我國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取得重要進展,礦產資源家底進一步夯實,在重點成礦區帶和大型油氣盆地實現了一系列找礦重大突破:油氣礦產方面,在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等的新層系、新區帶和新類型取得多項重大突破;非油氣礦產方面,銅礦鐵礦、磷礦等大宗礦產找礦成效顯著,資源量大幅增長;鋰礦、鋯礦、鉿礦、稀土、氦氣等戰略性礦產找礦取得進展,鎢礦、鉬礦、銻礦、螢石石墨等礦產的資源優勢進一步鞏固。2024年,全國新發現礦產地150處,其中,大型49處、中型54處、小型47處;新發現礦產地數量排名靠前的礦種是普通螢石9處、鋰礦8處、金礦8處和鐵礦8處。

另外,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連續四年增長,主要礦產品供給穩中有升,為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據了解,2024年,我國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延續增長態勢,比上年增長10.5%。十種有色金屬產量持續增長,煤炭、原油、天然氣等能源礦產產量再創歷史新高。

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源評價部副主任陳叢林表示,從行業形勢來看,我國礦產資源需求整體仍將保持增長態勢。鐵、銅、石油等礦產需求維持高位運行,其中銅受新能源產業需求拉動,增長態勢將持續;受人工智能、新能源相關產業發展帶動,信息產業礦產、新材料礦產需求將快速攀升,鋰、稀土、鎵、銦等礦產未來需求量預計將實現數倍增長;在糧食安全領域,鉀鹽和磷的需求則保持相對穩定。

礦企出海成“必選項”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戰略性礦產資源消費國和進口國,戰略性礦產中大部分依賴進口。石油、天然氣進口量持續處于高位,且天然氣進口量近年來不斷增長,鐵礦石、銅等礦產進口量同樣居高不下,急需礦產已成為制約我國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然資源部礦產資源保護監督司戰略規劃處處長戴曉陽指出,從未來需求看,主要礦產品消費2050年前將維持高位。能源需求總量增長但結構調整,煤炭達峰后下降,2035年新能源礦產需求加速;鐵、銅、鋁等大宗礦產及鉀鹽、磷肥(受新能源帶動)消費長期高位,鋰、鈷、鎳等新能源礦產需求快速增長,預計2050年其消費價值將超化石能源。

在此態勢下,我國礦產資源面臨“兩個跟不上”的突出問題。“一方面,盡管我國礦產生產占比全球領先,但新增資源儲量跟不上消耗速度,資源儲量的儲采比、資源質量在全球范圍內并不占主導地位,這使得我國需要進一步強化國際礦業合作,通過更多采購國際資源來彌補國內供給缺口;另一方面,國內礦產生產跟不上實際消費的步伐,形成了‘儲量跟不上產量增長、產量跟不上消費增長’的連鎖反應。”戴曉陽說。

面對這一格局,中國礦業企業出海發展已不再是一個“可選項”,而是在當前國際形勢和國內需求下的“必選項”。“對于企業來說,海外許多礦產資源具有品位高、儲量大、開采條件好等優勢,獲取優質資源,能夠降低企業的長期開采成本,提升盈利能力。比如東南亞、非洲、拉美等一些地區。通過控制上游原材料,企業還可以向中下游冶煉、精深加工乃至電池制造等環節延伸,延伸產業鏈布局,提升在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和附加值。同時,參與全球競爭,與國際礦業巨頭同臺競技,可以學習先進的運營管理、ESG標準和項目開發經驗,倒逼企業提升綜合實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礦業品牌,提升國際競爭力與品牌形象。”赤峰黃金董事、副總裁兼總工程師呂曉兆表示。

礦山綠色發展成趨勢

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催生了對新能源礦產的巨量需求,也讓礦業的發展不再是過去的“傻大黑粗”,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和科技創新正成為主導。“越來越多的礦山正應用數字孿生、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入推進智能化建設;許多礦山企業深化綠色礦業理念,采用清潔能源替代、建設綠色礦山和綠色工廠,并推動尾礦等固體廢物的資源化利用。綠色礦山的建設理念已經從‘可選’變成了‘必選’。”呂曉兆表示。

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副會長姜圣才介紹,我國通過技術突破盤活鐵礦資源100億噸以上,智能化礦山建設成效顯著。行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打造花園式工廠、3A級旅游景區、特色地質公園、綠色生態礦區,積極探索“工業+旅游”“工業+現代農牧業”“工業+鄉村振興”等發展模式,并推進清潔能源替代,推廣電動卡車,實施風光電、抽水蓄能等清潔能源項目。在“雙碳”目標踐行上,行業發布“雙碳”方案,制定PCR標準,各企業編制EPD鐵礦石產品聲明,不斷鞏固綠色發展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1日實施的新《礦產資源法》(以下簡稱“新礦法”)首次將礦區生態修復、戰略性礦產資源儲備與應急等制度納入法律框架,這些重大修訂不僅回應了國內外礦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也為國際礦業投資與合作注入了法治信心。

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環境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余振國表示,在礦區生態修復法律法規制度方面,此前《礦產資源法》僅籠統規定開采礦產資源需加強環境保護,缺乏具體條款與制度支撐。“新礦法”則進一步構建了更為完整的礦區生態修復法律框架,除相關零散條款外,還專門設立 “礦區生態修復制度”,并明確落實該制度的法律監管措施,為推動礦區生態修復提供了強有力依據。

“總體來說,我國礦業開發正朝著保障有力、技術先進、綠色安全、高效集約的方向穩步前進。國家通過宏觀規劃和政策引導,不斷加大勘查投入,鼓勵科技創新,致力于提升能源資源的供應保障能力。同時,礦業也在積極擁抱數字化轉型和綠色可持續發展,以期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呂曉兆說。


上一篇:4410公斤!印度宣布成功發射該國迄今“最重通信衛星”

下一篇:美國聯邦政府“停擺”逼近歷史紀錄!美航空協會稱已影響超320萬名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