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大慶石化儲運銷售中心成品包裝站臺上,最新批次的長鏈支化茂金屬聚乙烯樹脂完成分裝入袋,即將發往東北地區下游客戶。這批采用國產氟彈性體配制復合助劑生產的新產品為今年首次生產,可廣泛用于棚膜、包裝膜制造,服務農業、物流運輸等領域。目前,大慶石化實現國產化替代的聚乙烯樹脂常用復合助劑已達到15種。
“隱形掣肘”亟待攻克
從超市購物袋到汽車零部件,從農業棚膜到食品包裝,塑料制品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其中,復合助劑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如同塑料工業中的“味精”,通過配比使聚乙烯顆粒突破性能局限,轉化為滿足各種需求的塑料“佳肴”。
“沒有復合助劑,聚乙烯樹脂就像沒放鹽的菜,雖然能‘吃’,但索然無味,既難保存也達不到使用標準。”大慶石化聚烯烴部二級工藝工程師徐浩洋比喻。作為影響聚乙烯樹脂性能、加工穩定性的關鍵輔助化學品,復合助劑的成分種類、配比精度決定了產品的最終表現。
大慶石化年產聚乙烯樹脂約120萬噸,每年需消耗催化劑、助劑等化工“三劑”近萬噸。復合助劑是助劑的一種,以往,部分助劑依賴進口,不僅推高了生產成本,較長的供貨周期也讓產業鏈面臨“斷供”風險,成為制約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隱形掣肘。近年來,面對復雜市場環境與行業降本增效壓力,大慶石化將化工“三劑”國產化作為保障產業鏈安全與提升經營質效的重要舉措,創新提出“分段調試、逐級替代”策略,為每一種進口助劑精準匹配國產“平替”,系統推進國產配方的研發與落地。
“精益求精”性能達標
實現復合助劑的國產化替代,不是簡單的“照方抓藥”。助劑配方的研發既要篩選適配的原料及比例,讓抗氧化劑、潤滑劑等成分“各司其職”,又要平衡成本與性能,還要確保適配現有生產裝置,最終滿足下游客戶的實際應用需求。
為此,大慶石化將復合助劑替代列為重點技術攻關項目,聚烯烴部根據裝置工況和生產實際情況確定技術路線,與專業助劑生產企業——大慶五龍實業有限公司塑龍公司展開了密切合作。
“整個生產系統對潔凈度的要求極為苛刻,每次小試前后,都必須對生產線進行徹底的清理。”塑龍公司副經理王承鋒表示。研發過程中,面對助劑原料物理特性的差異,技術人員通過反復對比,優化原料顆粒大小,精準設定混合時間,特別是精細調控擠出造粒環節的各區段溫度,解決了顆粒粘連、成型不規整等技術難題。
客戶的反饋是檢驗配方成功與否的標準。新開發的助劑樣品要經過聚乙烯裝置小試驗證,對樹脂產品基礎性能進行評估后,產品被送到下游客戶實際應用測試。根據客戶反饋,技術團隊修正調整配方,塑龍公司再組織生產和新一輪送樣。直到終端客戶評價“性能達標”,一個成熟的配方才被正式確定下來。
經過反復研發、試產、反饋、優化,國產復合助劑已不是實驗室里的“紙上談兵”,而成為經得起市場檢驗的產品。長鏈支化茂金屬聚乙烯樹脂就是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重要成果之一。該產品投放市場之初,客戶反饋存在氣味,技術團隊通過逆向溯源,經過多輪試驗和檢測,通過國產氟彈性體配制的復合助劑不僅消除了異味,還生產出綜合性能更優的產品。與常規牌號相比,新開發的長鏈支化茂金屬聚乙烯樹脂在透明度、力學性能等方面表現優異,具備替代部分高壓聚乙烯樹脂的能力。
國產替代影響深遠
目前,大慶石化6套聚乙烯裝置已全部用上了成熟的“中國配方”。這一轉變,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
最直接的是經濟效益。“國產助劑性能可以媲美進口,綜合成本卻至少降低了30%。僅此一項,每年就能為企業節約成本超百萬元。”聚烯烴部生產技術組副組長逄彬算了一筆賬。數字的背后,是技術團隊持之以恒的攻堅克難。他們反復測算每種成分的最佳用量,既要削減冗余添加量、降低生產成本,又要保證抗氧化、爽滑效果不打折扣。在生產中,還要密切關注聚乙烯樹脂的性能,有時僅僅因為0.1%的添加量差異導致性能波動,就得推倒重來,直到找到“少用量、高性能”的平衡點,直至啃下了提質增效這塊“硬骨頭”。
更重要的是,國產化進程實現了產業鏈的安全可控。“新質生產力最終要體現在市場競爭力上。”大慶石化科技與規劃發展部管理人員李郁表示,“國產化替代讓我們擺脫了對進口助劑的依賴,防范了外部供應中斷、價格波動等風險,為聚乙烯產業鏈的自主可控筑牢了根基。”目前,大慶石化聚乙烯樹脂已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為下游用戶提供了穩定的、高性價比的原料。
此外,國產化進程驅動更強勁的創新能力。國產氟彈性體的成功應用,體現了技術團隊并非簡單地模仿進口配方,而是通過深入理解工藝原理和深化改進配方,實現了產品性能的優化甚至超越。扎根于實踐的應用創新,推動大慶石化完成了從引進到自主的持續轉變,為長遠發展打下了扎實的技術基礎。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推進其他化工‘三劑’的國產化替代工作,同時探索聚乙烯樹脂性能的進一步升級,提升產品附加值,向更廣闊的應用領域邁進。”大慶石化聚烯烴部副部長趙炳陽說。
從依賴進口到自主創新,從單一產品到產業鏈賦能,大慶石化完成了一次扎實的“深蹲助跑”。這套自主可控的中國配方,不僅解決了當前的技術難題,更為企業面向未來、進軍更高端市場賽道,積蓄了關鍵的起跑力量。




新手指南
我是買家
我是賣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