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建設能源強國”,清晰標注出未來5年能源行業的奮斗方向。
從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建設能源強國”目標,到“建設能源強國”寫入《建議》,其間,能源革命的實踐日益豐富,能源安全的底座更加穩固,能源轉型的步伐鏗鏘有力。
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建設能源強國,是以有力支撐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目標,統籌能源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對能源領域未來發展作出的重要戰略安排。
能源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堅強有力的能源保障,與《建議》提及的制造強國、科技強國、質量強國等共同構成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四梁八柱”。
回顧我國能源產業篳路藍縷的奮進歷程,從引進吸收到自主創新,從蹣跚起步到全球領先,從仰視世界到平視世界,走出了一條極不平凡的跨越式發展之路,奠定了今日中國的能源大國地位。
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體系優勢、豐富人才資源優勢,為我國建設能源強國提供了必要條件。
從引領低風速風電技術創新突破到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屢創新高,從新型儲能貢獻世界一半以上的裝機量到氫能率先實現規模化商用,當前,我國能源產業以科技創新為錨,打造新場景、培育新業態、激發新動能,為全球綠色轉型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看澎湃綠能,1分鐘,全國風機可以發出近190萬度電,相當于節約標準煤約570噸;1天,全國光伏板可發出約23億度電,相當于超70萬戶家庭全年的用電量;1個月,全國可再生能源可發出2900億度電,相當于英國一年的發電量。
過去5年,我國構建起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目前,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超21億千瓦,占全國總裝機比重接近60%。全社會用電量中,每3度電就有1度來自清潔的可再生能源,算力中心八成的用電量來自于綠電,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低碳綠色轉型。
看產業配套,我國能源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提升,能源關鍵裝備產業鏈供應鏈逐步實現自主可控,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有力支撐新型能源體系建設。
看技術創新,我國以重大科技項目為牽引,以重大能源工程為依托,加快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攻關,在新能源發電、特高壓輸電、百萬千瓦級水電、先進核電、重型燃氣輪機、智能電網、深地深水油氣勘探開發、特厚煤層智能綜合開采等領域均取得積極突破。
這些積累和沉淀正是我們從能源大國邁向能源強國的信心所系、底氣所在。
從能源大國到能源強國,意味著能源產業將從單點突破、規模擴張進入到系統性重構、整體性重塑的新階段。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建設能源強國,需要我們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保障能源生產供應的持續性、穩定性、可及性、公平性,以強大的能源技術創新能力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
建設能源強國,需要圍繞高質量發展,著力推進能源產業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面的突圍轉向系統能力的提升,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既高水平滿足各種能源服務需求,又助力我國擺脫“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劣勢,實現綠電發得出、電網接得住、終端用得好。
建設能源強國,也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依托。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日益嚴峻之勢,我國正以一場深刻的能源革命作出回應。通過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增強綠色發展動能。能源轉型軌跡不僅勾勒出高質量發展的清晰路徑,更向世界傳遞出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時代強音。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十五五”是我國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的決勝期,需要全行業下更大決心、以更大勇氣、花更大力氣推進能源強國建設,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夯實基礎、賦能加油。
星光不問趕路人。新征程上,必將有更多清潔電能跨越山海,點亮萬家燈火;更多低碳技術破土而出,守護綠水青山;更多能源絲路貫通四海,分享中國機遇。




新手指南
我是買家
我是賣家

